管文婭
【摘要】數學課堂如何通過“動手操作”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原理具體化、形象化、趣味化,讓學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的教學策略是巧用學具,讓聾生“動”起來學數學。同時,還注重巧妙設計,以操作實現自主建構和搭建創新平臺。
【關鍵詞】聾生數學課堂“動手操作”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笨梢?,動手操作應成為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活動形式。 同時,數學學科高度的概括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特別容易使聾生感到枯燥無味。再說聾啞生不可能通過聽覺接受由語言傳來的信息,其注意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比正常兒童差得多。因此,我們必須探究在數學課堂上如何通過“動手操作”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原理具體化、形象化、趣味化,讓學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有效的操作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 巧用學具
讓聾生“動”起來學數學。 瑞士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知識來源于動作?!鼻疤K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睌祵W是一門具有很強的抽象性的學科。數學教學實踐一再證明,數學中讓聾生巧用學具操作,有助于聾生有效地獲取數學知識,有助于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首先是利用學具的直觀性,讓學生在“動”中形成數學概念。聾校數學里的很多概念,對聾生來講是非常抽象的,聾生理解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通過學具操作,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通過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
學具的操作給聾生的時間和空間,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探索性和開放性,使聾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教師引入新課后,讓聾生根據所提供的三角形,將三個內角剪下,然后讓聾生在操作中發現、思索、領悟、概括,促使聾生在積極參與中把知識構建起來,這既提高了聾生的參與熱情,又促進了聾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又如兩位數加一位數“24+9”這道題時,教師讓聾生用小棒自由擺一擺,聾生在擺的過程中自覺地聯系了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自主研究,悟出了不同的計算過程:有的聾生先將24分成23和1,讓1和9湊成10,再加上23就得出33;還有的聾生將24分成20和4,先用4加9得13,再加上20得到33;甚至還有的聾生利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數,得到33。這種百花齊放的效果正是得益于學具的直觀性。
二、 巧妙設計
以操作實現自主建構聾生的觸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整體性和幾盼性,同時,大量的實驗也表明聾生經過學習,其觸覺的整體性和目的性能夠具有較大幅度的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有效的操作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并完成數學的自主建構。 興趣是推動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聾生“好奇、好動”的心理,恰當地進行動手操作,使聾生在有效的操作中發現、感悟,迸發出學習的熱情。
三、 巧妙引導
操作搭建創新平臺。在聾生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在精心設計操作學習活動的同時,還必須巧妙引導,不斷挖掘聾生的思維潛能,培養聾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首先,以操作發展聾生思維。動手操作就是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索、猜測和發現的環境,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探求新知識的活動中去。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先是讓學生比較方格圖中的不規則圖形和長方形、正方形的大小,喚醒了“圖形等積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確立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策略。然后教師讓學生動手嘗試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通過比較幾種不同的剪拼方法,使學生知道“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把它分成兩個部分是實現圖形有效轉化的關鍵”。此時,學生心生疑問: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可以轉化成長方形呢?教師立足學生需求,給學生提供了許多大小不一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嘗試轉化成長方形,在操作中感悟到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可以轉化成長方形。在此基礎上,教師用數方格的方法獲取取相應的數據,然后引導學生根據這些數據思考討論,最終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其次,以操作搭建創新平臺。荷蘭數學教育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的方法是讓學生再創造,就是由學生去發現或創造要學的數學知識。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分實物的基礎上得到了分數“1/2”,然后讓學生拿出長方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來表示出這張長方形紙的“1/2”,在展示學生的不同方法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畫斜線的部分都可以用“1/2”來表示嗎?它們的形狀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1/2”來表示呢?此時學生通過有效操作與思維活動的結合,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為內部 智力活動,深刻地理解了“1/2”的本質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啟迪學生思維:我們已經認識了“1/2”,想不想認識其他的“幾分之一”的分數呢?你能用長方形紙片或圓形紙片來表示出你所喜歡的“幾分之一”的分數嗎?結果,學生們的學習情緒十分高漲,在這樣有層次的有效操作中,感悟到了分數的本質意義,實現了思維的“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