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張 藝,張凡鮮(指導)(湖南省郴州市中醫醫院,湖南 郴州 423000)
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
張 強,張 藝,張凡鮮(指導)
(湖南省郴州市中醫醫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觀察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120例按隨機表分法分為兩組各60例,治療組口服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對照組口服頸復康顆粒。結果:治療組治療后VAS、NDI及臨床療效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顯著。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對照治療觀察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一組綜合征。主要是由于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刺激壓迫脊神經根所致,其臨床表現為頭部、頸椎、頸肩及上肢疼痛,多為鈍痛、酸痛、灼痛或隱隱作痛,或觸電樣串痛。其麻木的部位與疼痛部位相伴隨,但以手指和前臂多見。我們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療CSR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共120例,均為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門診和住院收治患者,按隨機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女39例,男21例;年齡22~70歲,平均48.83歲;病程0.28~28周,平均3.14周。對照組女38例,男22例;年齡23~69歲,平均47.95歲;病程0.3~28周,平均3.06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1]CRS的診斷標準。①頭痛、后頸或同時伴上肢放射痛;②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域感覺減弱,腱反射異常,肌力減退,甚至肌萎縮;③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或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④頸椎X線攝片可見椎體增生;⑤CT/MRI可見椎體后贅生物及神經根管變窄。同時具備①④為確切診斷標準,②③⑤其中1項或同時具備為輔助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CRS診斷標準;②年齡20~70歲;③如已接受其他保守療法,則需經過7天以上的洗脫期;④能按本研究要求完成治療和調查;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CSR以外其他類型頸椎病;②曾經接受頸椎手術治療或頸椎先天畸形;③合并有頸椎腫瘤或其他疾病如慢性骨髓炎、骨結核等頸椎疾患;④發育性骨狹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狀徑/椎體矢狀徑<0.75);⑤風濕性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椎間盤退行性病變所致的頭、肩、頸部疼痛;⑥合并有嚴重心、肺、肝、腎、胃疾病;⑦妊娠期婦女;⑧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疾病;⑨不能配合研究。
對照組:用頸復康顆粒(頸復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13022204)治療。每袋裝5g,每次2袋開水沖服,每日2次,飯后服。
治療組: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45g,白芍45g,桂枝45g,生姜90g,大棗45g,桃仁15g,紅花15g,制馬錢子1g。每日1劑,制馬錢子、生姜加水2000mL先煎1h(從沸騰起計時),后加其他藥,熬取400mL,取汁,再加水1000mL,熬取300mL,再次混合分3次,飯后溫度。
10天為一療程,每療程結束進行小結。
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療程后對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1](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頸椎殘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等評估疼痛及功能情況。
VAS、NDI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頸椎病的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肌力正常,X線顯示正常或趨于正常。顯效:癥狀及陽性體征基本消失,頸曲改善。好轉:癥狀、體征有較大減輕,頸及肢體功能大有改善,頸曲有所改善,基本能堅持日常工作和勞動。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X線檢查無變化。
兩組治療后VAS疼痛評分及NDI功能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VAS疼痛評分及NDI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后VAS疼痛評分及NDI功能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CSR屬中醫“血痹”范疇。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是氣血不足,加被風邪侵襲,而出現肢體局部肌膚麻木等癥狀。常見于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或久坐耗氣、損傷筋肉者。因外感風寒之邪客于經脈,或扭挫傷、氣血瘀滯、經脈痹阻不通所致。《諸病源候論》對此有總結:“邪客關機,則使筋攣;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周建偉等[3]歸納風寒阻絡、氣滯血瘀、肝腎不足、痰濕阻滯、氣血虧虛五種為CSR的常見證型,并提出此病是在頸部勞損、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筋脈失養等病理基礎上,受風濕、痰濕或長時間伏案工作等影響而誘發。
血痹之形成,氣血不足乃主要內因,外感風邪誘發,血行不暢所致。仲師教導:“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黃芪桂枝五物湯,由桂枝湯去甘草,倍生姜,加黃芪組成,方中黃芪甘溫益氣,歸脾肺經,為補氣之要藥,能益氣以助血行,使氣虛所致之閉阻經絡暢通,筋脈得以營養致而疼痛、麻木、乏力等癥狀隨之消除。陳之川等[4]統計有關單純口服中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黃芪的使用頻次最高。倍生姜助桂枝通陽行痹,芍藥和營理血,生姜、大棗調和營衛。五藥相合,溫、補、通、調并用,共奏益氣通陽,和營行痹之效。久病必瘀,針對本病氣血不通的狀況,僅用黃芪、桂枝補氣助陽之藥仍嫌不足,故加用具有強烈活血止痛作用之桃仁、紅花,再配制馬錢子以開通經絡,透達關節。張錫純謂馬錢子其“開通經絡,透達關節之力,遠勝于他藥。”方中每劑用量達1g。大于常用量0.3~0.6g,為去其毒性,先熬1h,筆者用此藥此法數十年未見中毒者。
綜上所述,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使原方的益氣助陽,和血行痹更進一步,不失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有效方劑。
[參考文獻]
[1] 孫宇,陳琪福.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476.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98-199.
[3] 周建偉,皮燕,嚴攀.66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醫證候分布規律研究[J].四川中醫,2012,30(6):69-70.
[4] 陳之川,王翔,龐堅,等.單純口服中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用藥分析[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4,46(6):78-80.
[中圖分類號]R274.981.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6-0535-02
[收稿日期]201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