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紅
摘 要:“電工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電路、電場、磁場的知識。本文講述了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情境導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結合生產和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關注生成,開放課堂;自制教具,使學生不僅學習理論知識,還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阜新的精神。
關鍵詞:情境導入;教學效果;多媒體輔助教學;開放課堂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2-24
1.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精彩的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活動中。
在設計“磁場”一課的導入時,我先給學生播放了一個1分鐘時長的磁懸浮列車的視頻,學生立馬被磁懸浮列車的速度吸引。我向學生解說這種極速的原因:磁懸浮列車是一種靠磁懸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斥力)來推動行駛的列車,由于其軌道的磁力使之懸浮在空中,行駛時不同于其他列車需要接觸地面,因此只受來自空氣的阻力。我接著播放具體的磁懸浮列車的Flash動畫:車身磁場和路面磁場產生浮力,使列車穩定懸浮;車身磁場和推進磁場產生直線作用力,使列車前進。這種情境導入很快就吸引了學生注意力。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直觀性、形象性
教學內容的新穎、引人入勝,教學方法的生動活潑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條件。備課中,教師可以從電視節目、錄像、光盤或互聯網上搜集的與課堂內容相關圖像、聲音、視頻等素材進行加工,制作好CAI課件。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進行多媒體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講解交流電的產生知識點時,通過播放正弦交流電的產生過程的Flash動畫,能讓學生直觀地掌握發電機的工作原理。
3.關注生成,開放課堂,引導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傳統的教學課堂上,一般是從教案出發,老師主要是開展統一化、封閉化、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一個個知識點。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重要成長階段,格外看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他們本身有著極強的表現欲和好強心,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贊賞。因此,我在教學電工基礎課時樹立了這樣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比如我在講解單相橋式整流電路時,首先提問:“手機鋰電池的低壓直流電能是由什么供給的?”學生回答:“是由充電器供給的。”我表揚回答正確的學生并補充:“充電器接入的是市場網220V,50Hz的交流電,然而手機鋰電池需要的是低壓直流電能。充電器給手機充電的過程為先降壓后變換。如何將市網中的交流電能變換成脈動的直流電能?單相半波整流電路結構簡單,使用元件少,缺點是輸出電壓脈動小,電源利用率低。”以此引入新課:單相橋式整流電路。
4.自制教具,把抽象的理論知識清晰化、簡單化、形象化
在“電工基礎”這門課的教學中,用比較簡單易得的材料制作教具,把比較難懂的理論知識通過教具直觀表現出來,可以活躍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比如我在講解電容器的充電和放電時自己制作了一塊包括電容、燈泡和導線的模板。電容與燈泡串聯,接了220V的交流電后,燈泡正常發光,從而直觀地表達出交流電能通過電容器這個知識點;將250V/300V高壓直流電源打到250V檔,直流電源指示燈亮,說明電路正常,然后將模板的引出線接到直流電源的輸出端,燈先亮一下后熄滅,說明電路開始有電流通過電容,然后電流減小到零。我將模板接電源的引出線兩端用螺絲刀短接,燈泡先亮了一下,后熄滅,說明電容器可以充當電源,也就是說電容器具有存儲電荷的作用。接通直流電源后,將電容取下,把電容兩引腳短路放電,發出爆破的聲響并噴濺出一點火花,再次證明說明電容器具有存儲電荷的作用。這也是我們在電工安全操作方面要注意的事項。通過燈泡的亮暗非常直觀地顯示出了電容器儲存電荷、通交隔直的特點。
在“電工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地引導他們學好每一個知識點。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向學生提供拓寬思維的學習方法,教學就能達到預期目地。
參考文獻:
[1]陳芳林,馬廣月,劉桂玲.多媒體課件制作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2]邵展圖.電工基礎[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