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恩茂
一、當前農村德育工作存在諸多問題
1.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影響農村德育教育的全面開展。農村教育投入有限,現代化教學設備缺乏,多數學校仍是“一張嘴、兩支筆、三尺講臺”式的言傳身教,教學手段的落后大大影響了德育工作的實效;農民經濟收入少,家長長期外出務工,造成眾多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德育工作靠學校單腿支撐;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信息閉塞滯后,學生知識面相對狹窄,也造成了德育工作局面的被動。
2.重智育輕德育的片面認識嚴重,致使德育工作有投入卻無顯而易見的產出。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家長、教師、學校乃至社會都未曾改變以分數作為評定學生發展、教師教學水平、學校辦學質量以及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觀念。學生的學習成績好,教師就有業績,學校就有光彩,這些現實的、看得見的東西往往成為趨之若騖的對象;而思想品德和良性道德總是呈隱性狀態存在,其效益短時間很不容易凸顯,因而,學校特別在農村不愿把精力和時間更多地花在德育教育上,學校德育工作出現“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教學時間要多少有多少,德育時間剩多少是多少”的尷尬被動局面。
3.德育工作方法和內容缺乏創新,難以發揮德育的特有功能。部分農村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還停留在表層,沒有深入了解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思想狀況,未曾研究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學校德育工作以不突破安全紅線、以“不出事”為最高標準,教育內容與生活脫節,很少給學生創設親身感悟與實際體驗的機會;傳統的課堂以及學校教育空間的逼仄,導致學生很難受到刻骨銘心的教育實踐并使之產生心靈的強烈震撼,導致原本實踐性很強的德育教育變成了簡單的概念灌輸和純粹的道德說教。德育工作 “運動式”的教育方式,德育教育抽象、空洞的內容,對于今天要求個性張揚訴求的中學生來說,無疑會產生某種“逆反心理”。
4.家庭與社會的不利因素,沖淡了學校德育教育的效果。農村學生家長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干活與賺錢上,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正確的教育方法,不良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出污泥而不染是非常困難的。隨著單親家庭、外出務工家庭的增多,這些特殊背景的學生教育面臨著新的問題。部分學生個人利己思想嚴重,社會公德意識較差,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養成缺失,學生對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榮與辱的分辨能力還需進一步增強。隨著物欲的膨脹,社會低級庸俗文化漸次向校園侵蝕,網絡上的血腥暴力游戲、黃色信息,社會上泛濫的“拜金主義”,攀比之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遺忘,盲目崇拜“美麗而空洞”的潮流,這些已嚴重危害農村生的身心健康,使學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形勢不容樂觀。
由于眾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導致德育工作在農村成為燙手的山芋,表現出束手無策,在素質教育與德育工作問題的沖突面前日顯蒼白。因此我們應該著眼現實,對農村的德育工作有一個比較客觀的思考與探索,并通過多種途徑,使德育工作充分發揮傳遞時代精神,塑造時代品格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的作用,讓德育工作這株璀璨之花在學校教育和學校管理中永開不敗。
二、如何解決農村德育中的問題
1.與時俱進,轉變德育觀念,創新德育內容。農村德育教育必須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基礎上,樹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德育觀念。要遵循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根據德育教育的總體目標,科學地規劃中學階段各年級的具體內容、實施途徑和方法,要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型的學生,有區別地進行德育教育。這樣才能使農村德育工作擺脫“跟著感覺走”、“圍著問題轉”的窘況;在教育思想上要體現“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要有科學性,又要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內容上要從小到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實現相互轉化和滲透;在教育方式上要抓住主渠道,凸現主環節,恪守主要脈搏。
2.齊抓共管,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體系。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投入,改進教學設備,提高農村學校現代化水平,實施科學的教學手段,增強德育教學的直觀實效性;加強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創建有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力作用,構建全方位的德育體系。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建立科學考核評價機制,打破唯“升學率”看學校辦學質量的傳統做法,建立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和社區(鄉、村、社)共同參與的學校評估制度。打破唯“學生學業成績”評定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基礎的教師評價指標體系。打破唯“分數”判斷學生才能的做法,建立以學科學習目標和包括道德品質、創新能力、個性、情感和審美等并重的學生評價指標體系。
3.加強培訓,提高德育隊伍素質。提高農村德育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建立一支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有高度責任心,相對扎實穩定的德育工作者隊伍。要加強德育骨干教師、德育學科帶頭人、優秀班主任培養工作,并充分發揮他們的引導、示范作用,整體提高學校德育工作者的水準。班主任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農村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學校要經常組織班主任相互參觀、學習,不斷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和品位,特別是要不斷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和地位,在工作量核定、班主任津貼,年度業務考核、教師職稱評聘、評優晉級等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使班主任工作成為全體教師羨慕的崗位,成為學校工作的主要動力之一,不斷壯大德育教育人才梯隊。
4.因地制宜,開辟多種德育教育基地。面對新形勢,農村德育教育必須引導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和正確認識社會。因此,必須抓好德育基地的建設,努力為學生創造開展活動的廣闊天地,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經驗,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農村應根據農村生的特點,本著就地取材、就地教育的精神,盡力利用本地區德育基地(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農時學農、鄰廠學工、社會調查、走訪英雄,把德育基地作為學生打開視野,增長經驗的重要園地。
百業教當先,五育德為首。農村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事關廣大農村青少年學生和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事關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事。我們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切實肩負起農村德育教育的歷史使命,齊心協力,扎實工作,開拓創新,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減少盲目性,把農村德育工作推上新的臺階,把學生培養成學做一個有健康的體魄、有健康的心理、有規范的行為、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普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