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文
摘 要: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信息在不斷爆炸,傳統的以培養學生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為核心的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學習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網絡課堂教學是未來課堂教學的發展方向。在分析網絡課堂教學優勢的基礎上,探析師生互動、協作學習兩種網絡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網絡環境;課堂教學;協作學習
一、網絡環境在校園中的發展
隨著網絡的發展,各校校園網的建設逐漸成功并廣泛使用,使網絡中的教育資源變得非常豐富,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并且信息資源處于開放狀態。傳統方法下的學生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相對來說非常有限,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而網絡環境中大量的教育資源為網絡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網絡教學的優勢
在網絡教學中,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從被動聽講轉變為主動參與。這樣的網絡教學突出強化了學生的主導性、教學交互和針對性等各項優勢;網絡課堂不是簡單的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講授,而是動態的教與學的過程;傳統課堂教學的最大弊端,是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而在網絡環境下,網絡的超大容量,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傳統課堂突出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導致學生出現依賴心理,缺乏積極進取和主動學習的精神。在網絡環境中,學生面對大量的資源,須根據教學目標主動尋求知識,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態度的形成和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網絡環境對教學中師生關系的影響
在傳統教學中,老師占主體地位,學生被迫地學習,沒有較大的自由空間。而一個不太稱職的教師可能會影響一群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成績,這種不利影響有時候會出現不可逆轉的現象。而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對課程的講解必須配合學生相應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采用網絡教學屬于開放性的教育,能實現資源共享,為學生的學習和研究提供方便。網上有一些優秀教師的講課視頻、圖像和文字及他們的豐富的教學經驗和一針見血的見解,讓學生可以在學完一節課后去參考這些網上資料,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識。可見,網絡環境下的師生關系由傳統的一對多變成了多對多關系,師生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了。
四、網絡環境對教學方式的影響
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分布式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加速了虛擬實驗軟件的開發和應用,學生通進計算機或網絡可重復地觀看和操作模擬實驗,得到感性認識。網絡教學使傳統教學法一些不能實現的教學方式得以實現,同時又能重復操作,反復練習,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另外網絡化的環境下,信息量豐富,學生像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因此學習者在使用網絡提供的學習環境進行學習時,面對海量的網絡資源信息,學生往往會被網上的其他信息所吸引,容易迷失方向,出現迷航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引導,讓學生樹立正確使用網絡的觀念。
五、網絡環境對課程教學的影響
中技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之一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和協作性。計算機網絡的通訊和共享功能,為學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交流、討論環境和條件;互聯網的豐富教學資源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較優越的環境。而網絡環境中的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鍛煉學生之間的協作性。可見,網絡環境對課堂教學會產生較積極的影響。
六、網絡課堂中教學效果的評價
網絡教學是較為新型的教學方法,正因為現代教育媒體的應用,而使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變化現代教育媒體整合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條件下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大突破。在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中,一般情況下是通過學生的學習狀況來審查和評價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是以建構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提倡以學生為主導,強調學生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中認知、體驗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運用了現代教育技術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測、管理;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是否具有針對性。網絡教學融合了至少兩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創設了新的課堂教學環境,給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參與提供了相應的保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發展的目的,為教學改革帶來了無限希望。
人才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原動力,學校要培養更多的人才去創造社會、提高社會發展;現如今社會在飛速發展,瞬息萬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將成為人才的必備素質。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要以學生探究主題、解決問題的建構為目標,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參與性,重視學生學習的方法和過程,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隨著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會成為培養中學高信息高能力人才的一個較重要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葉新東.未來課堂環境下的可視化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