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宏
摘 要: 秉持全實踐理念開展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實踐教學。總體設計包括:授課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專業學習共同體;實踐教學內容在設計與實施中都需要整合與提升;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在時間上延伸。“全實踐”理念貫穿幼兒園美術活動的環節包括:課前10分鐘學生美術教學技能展示,教師示范組織幼兒園美術活動,學生組織幼兒園美術活動,學生自評并自我反思結合教師評價。
關鍵詞: 全實踐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 實踐教學
一、研究背景
新課程教學改革對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有推動作用。鐘武媚提出,拓展實踐課程教學,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教育教學技能及科研能力[1]。高建宏提到要通過完善學前教育技能課程和實踐課程,提高學生專業技能[2]。
全實踐教學理念有助于實踐教學在學前課程中的貫徹實施。徐燕認為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可分為:課程教學模塊、模擬訓練模塊、幼兒園實踐模塊、課外活動模塊、技能訓練與競賽模塊與科研訓練模塊[3]。李桂英提出,“五位一體、五環交互”全程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目的、原則、內涵與實施及實施保障[4]。
已有研究肯定了在培養未來幼兒教師專業能力中必須貫徹“全實踐”理念。實踐教學中,課程教學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以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課程的教授為例,秉承實踐教學理念進行課程改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過在教授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過程中貫徹“全實踐”理念,以上課班級進行課程改革和行動研究。
首先,對學前教育實踐類課程的組織與實施進行總體設計,以彰顯全實踐教學的六個特點。其次,每一節課程的組織與實施依據幼兒園實踐及學前教育本科生作為成人學習者的特點進行改革。始終以“全實踐”為核心指導理念,先設計課程實施方案,然后實施課程方案(方案修改主要通過訪談教授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和幼兒園教師),最后修改方案。
三、研究結果
(一)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課程實踐教學總體設計
所謂“全實踐”,就是在學前教育實踐型課程教學全程中進行實踐,所有實踐環節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定位、統籌安排。秦金亮認為,全實踐教學特點包括:實踐共同體的支撐與引領;實踐環節在時間上的延伸和貫通;實踐方式在空間上的拓展;實踐內容在實施中的整合與提升;實踐理念在課程中的全息浸透;實踐平臺在課程體系中的統整效應[5]。
首先,授課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專業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是滿足個體發展為愿景、以協作為主要互動方式、以獲得和發展體驗為核心的學習方式[6]。孫元濤認為,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包括:改變心態與立場;保護教師獨立思考的權利;跨界學習與多重資源引入[7]。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首先,教師要調整心態并轉變立場。授課教師既是老師又是學生,需要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希望學到什么內容,我希望以什么樣的方式學習,我希望怎么考評。其次,應當尊重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組織活動的權利。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成年人學習以自我體驗和自我學習為主要方式。摒棄一味以老師為主導的課程教學模式,實踐教學中嘗試相互協作及配合的互動方式。再次,圍繞培養未來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的目標,整合有利于實踐教學的各種資源。例如,未來幼兒教師需要具備五大領域活動設計與組織能力,一日生活的安排與組織能力及游戲組織與指導能力等。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課程中可以整合繪畫技能、手工技能和幼兒園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整合教師與學生在幼兒園見習中的所見所聞等實踐經驗及反思。
其次,實踐教學內容在設計與實施中都需要整合與提升。需要授課教師將課本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進行有機整合。本研究將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課程中的內容,按照幼兒園經常開展的美術活動類型,分成了兩大板塊:即幼兒繪畫教學(命題畫與創意畫;蠟筆畫,棉簽畫等等);幼兒手工教學(包括折紙、剪紙、泥塑及廢舊玩具的制作等);幼兒美術欣賞教學。并且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小、中、大班幼兒在藝術領域關于美術的要求,以培養幼兒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為目標。將幼兒園美術兩大類活動與幼兒年齡特點整合起來,并且將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整合起來,將老師幼兒園美術示范活動與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活動整合起來。
最后,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在時間上延伸。將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課程中的理論部分講解與實踐部分操作按照3:7的比例分配。首先,18周的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課程中,理論部分的引入和講解占約5周,其余13周就是實踐部分。理論部分主要講解幼兒美術教育目標與任務;幼兒園美術活動設計與組織實施,幼兒園美術活動評價等內容。實踐部分主要是按照幼兒繪畫教學、幼兒手工教學與幼兒美術欣賞教學進行的。理論部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與教師結合具體實例互動;實踐部分則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示范不同年齡段的不同類型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板塊與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各年齡段及各個主題的幼兒美術教學并進行反思與點評,后者占較大比例。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課程實踐教學實施環節及分析
實踐教學環節設計的依據基于已有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操作技能薄弱,以及作為成人學習者的特點。成人學習者學習既需要模仿,又需要提供自主學習機會。
第一個環節是課前10分鐘學生美術教學技能展示。這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與反思的機會,授課教師能根據學生的表現發現其觀念及實踐操作能力的有待完善之處。從學生展示某一美術作品的過程來看,主要聚焦在優化幼兒美術技能展示與表現,較為欠缺考慮將幼兒美術知識與技能通過游戲、講故事、做體操等豐富多彩的組織形式。
第二個環節是教師示范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在這個環節中,授課教師以幼兒教師身份自居,同學們扮演幼兒并配合老師。為確保此環節順利進行及與下一環節有效銜接,授課老師需要將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與相關理論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不斷建構并優化,并將優化后的幼兒園美術活動在幼兒園付諸實踐,再調整,再優化,整個過程是實踐——調整——優化——再實踐的循環過程。因此,這一環節對授課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及理論分析及反思能力都是極大挑戰。
第三個環節是學生組織幼兒園美術活動。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由“學生”轉換到“幼兒教師”,這一環節具有重要作用。在此環節,學生在借鑒和學習授課老師組織美術活動的基礎上,親身經歷美術活動設計、組織與評價。學生組織教學能力的時候普遍模仿教師授課模式,即引導幼兒欣賞作品—美術技能示范—組織幼兒以小組形式動手作畫—請幼兒分享并欣賞各組的美術作品。但在教學語言的使用、師幼互動的技巧及突發事件的處理方面都顯得較為刻板,普遍缺乏教學藝術與教學機智。
第四個環節是學生的自我反思結合教師評價。學生自我反思隨意性較大,邏輯性不強,反思涉及不全面。如在反思內容方面,學生主要聚焦幼兒美術技能傳授過程中的問題,而缺乏對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導入、組織及結束部分教學方法使用是否有效的反思。授課教師的評價涉及學生在組織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的優點與不足,仍需要引導和培養學生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及評價他人的教學活動能力。
從學前教育美術課程總體設計及每節課程的規劃進行了改革,所教授學生都對該門課程的滿意度極高,主要表現在認為課程內容貼近幼兒園美術活動,課程形式多樣且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長遠效果還體現在到幼兒園見習和實習,有利于學生順利組織各類幼兒園美術活動,受到指導教師的好評。
參考文獻:
[1]鐘武媚.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技能現狀與培訓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06(9):106-107.
[2]高建宏.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53-56.
[3]徐燕.學前教育專業專科層次實踐教學體系初探[J].學前教育研究,2006(8):101-102.
[4]李桂英.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教育科學,2012(6):38-42.
[5]秦金亮.以“全實踐”理念引領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J].教師教育研究,2005(9):31-34.
[6]趙健.網絡環境下城鄉互動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與運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7]孫元濤.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理念、原則與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11(22):52-57.
基金項目:伊犁師范學院2013年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學前教育專業實踐型課程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G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