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晨陽++劉川
【摘 要】近年來,鄉村旅游逐漸興起。本文將民俗文化與第六產業相結合,提出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模式:娛樂活動與鄉村資源相結合、紀念品制作與傳統手工藝相結合,形成專業組織機構以及專業生產,這對保護鄉村民俗文化,帶動鄉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俗文化傳承;第六產業;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235-01
一、引言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這種民俗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也深深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文化差異會引起游客的好奇,差異越大,對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強。因此,利用民俗文化來發展鄉村旅游已成為當今的熱點。若能將民俗文化與第六產業相結合,不僅可以增強游客體驗,還可以保護傳承傳統民俗文化、調整鄉村產業結構,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二、構建民俗文化與第六產業相結合的模式
(一)娛樂活動與鄉村資源相結合。農業觀光是鄉村旅游的一個重要項目。規劃、設計土地,利用鄉村特有的植物和農作物建立觀光園。農耕技術本身就是民俗文化的傳承,在耕種形式、內容等方面進行創意設計,能引起游客強烈的興趣。瓜果園區可發展采摘業,讓游客隨心所欲享受采摘帶來的快樂。農民還可以將土地分成小塊,出租給游客,使游客根據自己的喜好種植作物,忙碌時也可委托村民代為打理。
(二)紀念品的制作與傳統手工藝相結合。旅游紀念品是區域民俗文化最直接的表達,也是成本最低的宣傳手段。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將玉米、大豆等農產品與鄉村傳統手工藝相結合,制成工藝品及日常生活用品,如手機鏈、盤子、貼畫、燈罩等,使當地的資源能得到利用,發揮最大的價值。鄉村亦可組織民間藝人,成立集工藝制作、收集陳列、研究培訓、表演銷售于一體的民間藝術作坊。游客可就地學習,參與現場制作,對于創意較好的作品,藝人也可以采納,不斷開拓自己的思維,豐富作品內容。
(三)成立專業的組織機構。成立專業的公司、企業、農業合作社等組織形式,使企業與農民之間形成長期的合作關系。企業向農民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農民向企業提供加工生產的原材料。企業技術先進、資金雄厚、銷售渠道廣,專門從事農產品的初加工、深加工及銷售工作。一方面,解決了企業原材料供應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農民的農產品也有了銷路。農民參加生產合作社,聯合利用土地,整合現有資源,可以增加作物產量,提高收入水平。整體來看,農資供應、耕地規劃、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一系列環節都需要統一管理完成,這樣可降低農民的生產風險,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四)專業化生產。除去旅游開發占用的土地,鄉村中大量剩余耕地可以實行集中化生產、專業化經營。農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農作物的耕種往往依靠經驗,沒有科學的管理方法,導致農產品產量不定,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將鄉村的土地由個人或組織進行承包經營,根據土地、氣候等特點,種植適合該地區生長的農作物,實現規模化經營,使得土地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利用的同時,增加土地投入,提高生產效益。
三、民俗文化與第六產業相結合模式的優勢
(一)保護鄉村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與經濟相結合,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民俗文化是獨一無二的,經過旅游開發,能夠形成獨特的旅游資源,滿足顧客的精神享受。通過對民俗文化的開發,提高了民俗文化的檔次,實現了經濟效益,同時又能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
(二)增加鄉村就業機會。旅游業的發展為鄉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還可帶動鄉村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帶動鄉村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得城市人口回流,城市就業壓力減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步伐。以民俗文化傳承吸引游客的鄉村旅游可以促進公眾對于農業的認識,增強社會各界對農業的關注程度,縮短城鄉差距,加快城鎮化速度。
(三)具有較好的科普文化教育功能。鄉村的文物古跡、勞作過程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風淳樸、環境靜謐、空氣清新的鄉村就是一個原生態的農業科普教園。集趣味性與知識性為一體的民俗體驗游,對長期居住在城市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良好的教育機會。觀賞、采摘及勞作的過程蘊含著各種豐富的農業科學知識,要求有較強的動手能力,不僅可以激發人們對于生活和勞動的熱愛,而且能培養人們保護自然、愛護環境的自覺性,具有較好的教育功能。
四、結語
與傳統鄉村旅游相比,將民俗文化傳承與第六產業相結合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前景廣闊,潛力巨大。不僅可以提升游客滿意度,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還能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形成農業產業鏈,既做到了扶農富農,又傳承了傳統民俗文化,因此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羅江華.農村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機與保護策略[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7,20(2):22-25.
[2]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題應有新解法[J].中國發展觀察,2015,(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