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寶林,金 松 ,范東旭 ,馮東凡, 謝 涵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
糖尿病大鼠血管平滑肌細胞體外培養及Notch信號通路對其細胞增殖及凋亡的研究①
汪寶林,金松 ,范東旭 ,馮東凡, 謝涵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摘要:目的:應用γ-分泌酶抑制劑(DAPT)對Notch信號通路進行干預后采用流式細胞學技術檢測并探討DM大鼠VSMCs細胞增值及凋亡機制。方法:應用腹腔內注射鏈脲佐菌素的方法對大鼠進行糖尿病造模。造模后別于CON組和DM組(1、2、3、4)各組中隨機取出1只SD大鼠,取出主動脈并制備成細胞懸液,在細胞培養箱培養一段時間后進行傳代,應用不同梯度濃度γ-分泌酶抑制劑(DAPT)對Notch信號通路進行干預,流式細胞技術檢測DM大鼠VSMCs細胞增值及凋亡情況。結果:不同梯度濃度的DAPT作用DM大鼠VSMCs72h后行流式細胞儀分析,G0/G1期細胞比例由39.97%上升為72.32%,S 期的細胞比例從41.10%下降為19.87%,凋亡數卻從3.1升高至15.4(P<0.05)。結論:DAPT能影響DM大鼠VSMCs的細胞周期,減少DM大鼠VSMCs的有絲分裂,抑制細胞增殖反向增加細胞凋亡數,這二者作用均具有依賴性且呈正相關。
關鍵詞:Notch信號通路;血管平滑肌細胞;體外培養;流式細胞學技術;細胞增殖;細胞凋亡
目前,對于糖尿病足的治療大多處于內科治療聯合局部清創治療為主,截趾、截跖、截肢是最終結果[1]。介入治療和血管重建需要的設備精密價格昂貴,手術費用高,并發癥多,術后再狹窄率高[2]。相關實驗性研究表明,Notch信號通路能促進非糖尿病動物缺血區的血管新生、動靜脈分化等[3]。本課題研究DM大鼠主動脈VSMCs體外培養及Notch信號通路受干預后對其影響的情況,以及可能的信號轉導機制,為進一步研究DM缺血區血管新生提供實驗理論依據。
1實驗對象
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無特定病原體)級SD大鼠雄性3只、雌性6只,2月齡,體重:雄性:(191±2.5)g,雌性:(207±1.9)g,購自大連醫科大學動物實驗中心,質量合格證0003546。
2實驗方法
2.1大鼠造模
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雄性SD大鼠幼鼠50只,隨機抽取10只為正常對照組(CON組),其余40只為糖尿病組(DM組)。CON組一次性腹腔注射0.1mL/100g無菌檸檬酸緩沖液(0.1mmol/L, pH4.4);DM組按45mg/kg一次性腹腔內注射鏈脲佐菌素(STZ)。每日觀察幼鼠情況并給予脂肪乳高糖混合液喂養。分別于造模后7d、14d、21d檢測各幼鼠血糖變化情況,3次測量血糖值均≥16.7mmol/L列為糖尿病模型。
2.2糖尿病SD大鼠主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原代培養[4]
①8周齡時,分別于CON組和DM組各組中隨機取出一只SD大鼠,鈍性分離暴露心臟至主動脈段血管,取出主動脈,迅速移至無菌D-Hank’s液的培養皿中。②在體式解剖顯微鏡下,剝脫血管外膜,縱向剪開血管壁,刮除內膜后剩余血管中膜,除去殘留中膜外組織雜質。③放入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液中并將其剪碎,離心5min,棄上清,取沉淀,往沉淀物中加入0.5% EDTA ·4Na消化30 s。④加入等體積DMEM 培養基終止消化并1500 r/min(r=13.5cm)離心5min,棄上清液,離心管中加入2 mL 新鮮培養基重懸。⑤用吸管將其移入細胞培養瓶貼附于底面,輕輕將培養瓶翻轉,培養箱內孵育2~3 h后,組織塊貼壁后將培養瓶翻轉,加入適量含20%胎牛血清的DMEM 培養液,使組織塊完全浸沒于培養液之中,繼續靜置培養。⑥培養至8~12d時倒置相差顯微鏡下觀察見80%細胞已融合,即可進行細胞傳代及檢測。
2.3流式細胞術檢測
2.3.1細胞周期及增值測定
①取對數期的DM大鼠VSMCs,常規消化制成單細胞懸液,以2.0×105/mL密度接種于6孔培養板中,培養24h。②加入工作液濃度為0.15、1.25、2.50、7.50、10.00μmol/Lγ-分泌酶抑制劑DAPT,Control組不加,繼續培養72h。③收集所有細胞,簡單細胞計數,將約1×106個細胞移入離心管中,1000r/min(r=13.5cm)離心5min,棄去上清后。用PBS溶液清洗×1次,在離心管中留約0.5mL PBS,加70%冰乙醇5mL混勻固定,4℃放置48h以上,離心棄上清。PBS清洗×1次,在離心管中留1mL PBS,輕輕吹打均勻細胞,加入10mg/mL的RNAse5μL,37℃放置1h。加入100μg/mL的PI工作液10μL,室溫避光染色30min,計數20000~30000個細胞,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周期時相。細胞DNA合成期和分裂期,既G2+M期是細胞增殖的兩個重要指標,兩者之合稱為增殖指數,而增殖指數的大小則反映細胞增殖水平的高低。
2.3.2細胞凋亡測定
步驟與周期測定一致,在乙醇固定后上機檢測:①上機檢測前離心去除乙醇。②冷I,Bs(pH7.4)洗5min后離心,重復2次,調整細胞數為106個/L。③加入pl工作液0.5mL,終濃度為10m叭,室溫避光30min后上機流式細胞儀檢測。
2.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以P<0.05有顯著性差異。
3結果
3.1細胞周期結果
各組72h后行流式細胞儀分析,G0/G1期細胞比例由Control組的39.97%上升為72.32%,S期的細胞比例從Control組的41.10%下降為19.87%見表1,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各組細胞周期結果(%)
3.2細胞增殖與凋亡
細胞DNA合成期和分裂期,既G2+M期是細胞增殖的兩個重要指標,兩者之合稱為增殖指數,而增殖指數的大小則反映細胞增殖水平的高低。各組經不同濃度γ-分泌酶抑制劑DAPT干預后,其增值與凋亡見表2。Control組的細胞增殖指數從35.65降到15.42(P<0.05),凋亡數卻從3.1升高至15.4(P<0.05)。

表2 各組細胞增值與凋亡結果
4討論
糖尿病足的發病率國外報道為5.3%~10.5%,我國國內報道是8.57%,2-DM患者的截肢率比非DM患者高17~40倍[5],且正逐年增加,不但嚴重威脅DM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而且也造成了巨大的醫療、社會、經濟問題。近年來已引起國內外醫生對DF的關注與重視,并積極研究其治療方法。
相關實驗性研究表明,Notch信號通路能促進非糖尿病動物缺血區的血管新生、動靜脈分化等[3]。本實驗對DM大鼠模型凍存細胞復蘇開始,采用不同梯度濃度的DAPT進行干預,應用流式細胞技術檢測DM大鼠VSMCs細胞周期情況并計算出其增殖指數及細胞凋亡數分析探討Notch信號途徑對體外培養的DM大鼠VSMCs的影響,為進一步研究糖尿病患者缺血區血管增值提供實驗依據,為糖尿病足及糖尿病血管病變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γ-分泌酶在Notch信號通路激活的連鎖反應中其重要作用,γ-分泌酶抑制劑(DAPT)可有效阻斷Notch信號通路中NICD的產生。 DAPT是人工合成的Notch信號通路抑制劑,可特異性抑制γ-分泌酶活性,進而抑制Notch受體的在S3位點的酶切,而有效的抑制Notch信號通路的激活,從而抑制細胞生長[6,7]。
本實驗結果顯示不同梯度濃度的DAPT作用DM大鼠VSMCs72h后行流式細胞儀分析,G0/G1期細胞比例由Control組的39.97%上升為72.32%,S 期的細胞比例從Control組的41.10%下降為19.87%,結果證明與Control組相比DAPT明顯抑制DM大鼠VSMCs進入S期和G2/M期,且有濃度依賴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細胞DNA合成期和分裂期,既G2+M期是細胞增殖的兩個重要指標,兩者之合稱為增殖指數,而增殖指數的大小則反映細胞增殖水平的高低[8]。各組經不同濃度γ-分泌酶抑制劑DAPT干預后,Control組的細胞增殖指數從35.65降到15.42(P<0.05),凋亡數卻從3.1升高至15.4(P<0.05)。證明DAPT能影響DM大鼠VSMCs的細胞周期,減少DM大鼠VSMCs的有絲分裂,抑制細胞增殖,反向增加細胞凋亡數,這二者作用均具有依賴性且呈正相關。這闡明了Notch信號通路潛在的藥物治療靶點,可能成為DF、DM血管病變及缺血性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手段和新方向。
參考文獻:
[1]張靖航,王鵬華,褚月頡,等. 糖尿病足潰瘍感染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的危險因素及預后分析[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12:1095-1097
[2]Payel ISK, Latin IR, Gebhaed C, et al. Prothrom botic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of human saphenous vein, but not in ternal mam mary artery[J]. A 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8, 28(4):705-710
[3]Hofmann JJ, Iruela-Arispe ML. Notch signaling in blood vessels: who is talking to whom about what[J].Circ Res, 2007, 100(11):1556-1568
[4]楊婷,金松,劉彥東. 糖尿病大鼠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原代培養方法的改良[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4,20(2):173-176
[5]楊素勉,馬衛景,岳文芳,等.孕婦學校健康教育對母嬰健康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0,(15):90
[6]Subramaniam D, Ponnurangam S, Ramamoorthy P, et al. Curcumin Induces Death in Esophageal Cancer Cells through Modulating Notch Signaling [J]. PLoS One, 2012, 7(2):30590
[7]Mori M, Miyamoto T, Yakushiji H, et al. Effects of N-[N-(3, 5-difluorophenacetyl-L: -alanyl)]-S-phenylglycinet-butyl ester (DAPT) o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iptosis in Ishikawa endometrial cancer cells [J]. Hum Cell, 2012,25(2) :9-15
[8]姜成,李春豐,呂東云,等. 多媒體技術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 黑龍江醫藥科學,2011,34(3):63
作者簡介:①汪寶林(1988~)男,黑龍江大興安嶺人,碩士,醫師。 通訊作者:范東旭(1971~)男,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副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E-mail: 809824056@qq.com。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4-0105-02
(收稿日期:201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