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艷玲,盧麗莉,趙 飛,尚 濤
(1.河北省優撫醫院老年病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2.石家莊市第三醫院病理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
?
馬齒莧對大鼠脂肪肝的治療和預防作用①
仇艷玲1,盧麗莉2,趙飛1,尚濤2
(1.河北省優撫醫院老年病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2.石家莊市第三醫院病理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摘要:目的:研究馬齒莧對大鼠肝臟的保護作用。方法:取標準雄性大鼠60只,隨機分為6組:即①正常對照組 ②大鼠高脂乳劑組 ③脂肪肝模型+馬齒莧高劑量組 ④高脂乳劑+馬齒莧低劑量組 ⑤高脂乳劑+馬齒莧中劑量組 ⑥高脂乳劑+馬齒莧高劑量組。試驗結束腹主動脈采血,測定血清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合物歧化酶(SOD)活力。結果:①與正常對照組比較,高脂乳劑組TG、TC、AST、ALT、MDA水平升高(P<0.01),SOD活性降低(P<0.01);②與正常對照組比較,脂肪肝模型+馬齒莧高劑量組TG、TC、AST、ALT、MDA、SOD水平相當,無統計學差異(P>0.05);③與高脂乳劑組比較,馬齒莧中、高劑量組TG、TC、AST、ALT、MDA水平降低(P<0.01),SOD活性升高(P<0.01);④馬齒莧中劑量組和正常對照組相比各項指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馬齒莧具有治療脂肪肝和預防脂肪肝的作用。
關鍵詞:馬齒莧;脂肪肝;治療;預防
馬齒莧在我國各地都較常見,是自然生長的野生植物,馬齒莧有健胃消積、清熱解毒、利尿及消炎的功效。還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被營養學家譽為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綠色食品之一,是一種珍貴的野生植物資源。作為新型的食物源,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同時現代生活中的不合理飲食所引起的肝臟損傷,如: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探討對肝臟的保護作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馬齒莧不但營養價值高,而且具有多種藥用功效,對促進人體健康和增強體質等大有裨益,在醫藥、保健和食品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我們在參考了大量文獻和進行動物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馬齒莧對肝臟的保護作用,為野菜馬齒莧的進一步利用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原料
馬齒莧采購于石家莊市革新街農貿市場,用蒸餾水洗凈,自然晾干。
1.2試劑
甘油三酯(TG)試劑盒、膽固醇(TC)試劑盒、谷草轉氨酶(AST)試劑盒、谷丙轉氨酶(ALT)試劑盒、丙二醛(MDA)試劑盒、超氧化合物歧化酶(SOD)試劑盒(北京中生有限公司)。
1.3動物
60只健康雄性大鼠,質量(200±20)g,河北醫科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
1.4方法
1.4.1分組:取標準大鼠60只,隨機分為6組:即①正常對照組 ②大鼠高脂乳劑組 ③脂肪肝模型+馬齒莧高劑量組 ④高脂乳劑+馬齒莧低劑量組 ⑤高脂乳劑+馬齒莧中劑量組 ⑥高脂乳劑+馬齒莧高劑量組。
1.4.2動物模型建立:室溫20~23℃,相對濕度51%~65%,墊料經高壓滅菌,每周換窩兩次,自由飲用飲用水,水瓶每周高壓滅菌一次。①組喂食常規飼料,②③④⑤⑥組喂食常規飼料并以高脂乳劑1mL/100g灌胃,馬齒莧灌胃低劑量組:按0.8g/100g體重給予灌胃,每日一次; 馬齒莧灌胃中劑量組:按1.6g/100g體重給予灌胃,每日一次; 馬齒莧灌胃高劑量組:按3.2g/100g體重給予灌胃,每日一次,持續30d。
注:第③組是在脂肪肝模型建成之后再進行馬齒莧灌胃,探索馬齒莧對脂肪肝的治療效果;第④⑤⑥組是脂肪肝模型建立和馬齒莧灌胃同時進行,探索馬齒莧對脂肪肝的預防作用。
1.4.3血清測定:禁食1天(不禁水),第二天清晨末次給藥1h后,于腹主動脈取血,檢測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丙二醛(MDA)、超氧化合物歧化酶(SOD),記錄數據。
1.5統計學方法

2結果
2.1高劑量馬齒莧對脂肪肝大鼠血清TG、TC、AST、ALT的影響
由表1可見,脂肪肝模型+馬齒莧高劑量組中TG、TC、AST、ALT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水平相當。

表1 高劑量馬齒莧對脂肪肝大鼠血清TG、TC、AST、ALT的影響
注:與①組比較,②t=1.325、2.394、0.414、1.568,②P>0.05;n=10。
2.2高劑量馬齒莧對脂肪肝大鼠血清MDA、SOD的影響
由表2可見,脂肪肝模型+馬齒莧高劑量組中MDA、SOD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水平相當。

表2 高劑量馬齒莧對脂肪肝大鼠血清MDA、SOD的影響
注:與①組比較,②t=2.941、1.634,②P>0.05;n=10。
2.3馬齒莧對高脂膳食大鼠血清中TG、TC、AST、ALT的影響
由表3可見,馬齒莧各劑量組TG、TC、AST、ALT的含量顯著低于高脂乳劑組(P<0.05);高脂乳劑組TG、TC、AST、ALT的含量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馬齒莧中劑量組與正常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3 不同劑量馬齒莧對高脂膳食大鼠血清中TG、TC、AST、ALT的影響
注:與①組比較,①t=9.632、12.641、10.628、12.393,①P<0.01;與②組比較,②t=8.963、8.694、10.324、9.331、12.174、10.346、9.698、11.524,②P<0.05;n=10。
2.4馬齒莧對高脂膳食大鼠血清中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響
由表4可見,馬齒莧各劑量組與高脂乳劑組比較,MDA含量均降低,SOD活性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高脂乳劑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高脂乳劑組中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馬齒莧中劑量組與正常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4 不同劑量馬齒莧對高脂膳食大鼠血清中MDA、SOD的影響
注:與①組比較,①t=13.254、14.215,①P<0.01;與②組比較,②t=8.621、11.546、10.245、9.635,②P<0.05;n=10。
3討論
馬齒莧對氣候土壤的環境條件適應性很強,具有耐干旱,抗病蟲害,易繁殖,生命力強和生長較快的特性。在我國各地均有野生分布,在民間已有數千年的應用歷史。在現代,馬齒莧已被衛生部劃定為藥食同源食物之一,它的開發利用作為一項綠色工程,其發展前景非常廣闊。近幾年,人們比以前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高脂血癥和脂肪肝的發病率明顯趨于年輕化,而且發病率也大大提高。高脂血癥是導致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們主要依靠降脂藥物控制血脂,經濟負擔重且副作用多。實驗證明馬齒莧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對脂肪肝有治療作用。高脂血癥時,體內脂類物質含量增加,血清中游離脂肪酸(FFA)增加,肝細胞內TG的合成和聚集增加。FFA增多又可使腫瘤壞死因子(TNF-α)表達增加,通過促進外周脂肪動員[1],加強TNF-α等細胞因子的毒性,引起線粒體功能不全。線粒體過氧化物β酶的缺陷可影響脂肪酸代謝[2],致使肝內反應氧自由基生成增多,使氧化和抗氧化防御系統平衡被破壞[3],促發肝細胞凋亡、壞死,繼之引起肝內脂質過氧化進一步增強,導致肝臟脂肪變性和脂肪性肝炎。高脂血癥的形成與脂質代謝障礙有關,機體內約有70%的TC與脂肪酸形成膽固醇酯,在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中,膽固醇與亞油酸形成亞油酸膽固醇酯,然后被轉運和代謝,所以脂肪酸代謝受阻對血脂水平有明顯的影響[4]。本試驗中,通過分成不同組測定TG、TC、MDA的含量,AST、ALT、SOD的活性,將得出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結論,馬齒莧具有降低血脂,治療脂肪肝的作用。
由上述內容可見,馬齒莧具有降低血脂、增強抗氧化、減輕肝臟脂肪變性、治療脂肪肝的能力。馬齒莧價格低廉,為藥食同源的野生植物。因此,希望本實驗能為現代生活中野菜的開發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張文潔,張春梅,王冬艷,等.馬齒莧的營養成分分析及其開發利用[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3):559
[2]Angulo P,Lindor KD.Non-alcoholic fatly liver disease[J].J Gastroentenol Hepatol,2002,17(2):186
[3]Feldstein AE,Wern EB Urgnw,Canba YA,et al.Free fatty acids promotes hepatic lipotoxicity by stimulating TNF-a expression via a lysosomal pathway[J].Hepatology,2004,40:185
[4]張德莉,朱圣姬,羅光富,等.自由基與DNA氧化損傷的研究進展[J].三峽大學學報,2004,26(6):563
[5]張曉鵬,林曉明.靑刺果油調節血脂及對人體血小板體外聚集作用的影響[J].衛生研究,2005,34(1):79
[6]李勇,孔令青,高洪.自由基與疾病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研究進展,2008,29(4):85
[7]韓東東,張東東,趙蕓鶴,等.姜黃素與靈芝孢子對非酒精性脂肪肝SREBP-1c mRNA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5,38(3):40-41,43
[8]陳鴻,袁禧先,西原利治,等.CPTⅡ基因F352C多態性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易感性的研究[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1,34(1):6-7
作者簡介:①仇艷玲(1979~)女,河北石家莊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內科醫學。
中圖分類號:R57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4-0112-02
(收稿日期: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