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垂仁
摘 要:當前的小學品德教學,是遠離學生現實生活、凌駕于學生生活實際之上的,這導致學生在學習此門課程時,覺得呆板沉悶,體驗不到學習的價值和作用,導致學習興趣開始逐漸喪失,學習效果達不到理想狀態。新課改提出:“讓品德教學回歸生活”,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學思想,鑒于此,作為小學思想品德教師應該做到讓品德教學走進學生生活,回歸學生生活,實現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拉近學生和品德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品德課程達到樂學、愛學的境界。
關鍵詞:品德;生活;教學情境;實踐應用能力
讓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鍛煉學生運用品德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健康的理想等的確立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那么,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做到讓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呢?下面,筆者就從以下三方面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一、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使之與課程教學內容聯系起來
在小學品德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對于品德課程所形成的價值,將它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賦予品德課堂以濃重的生活氣息,讓學生感受到所學內容是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連的,從而產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
比如,在學習《多彩的節日》這一單元時,一上課,我就向學生問道:“你們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能說出這些節日的習俗或者慶祝方式嗎?”“春節!春節時小朋友們能收到紅包,人們貼福字、吃年糕、做年夜飯。除夕晚上還會放鞭炮”“清明節!清明節人們會踏青掃墓、祭拜祖先”“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吃粽子,有的地方還會舉行龍舟賽”……學生個個都積極主動,踴躍發言,待學生發言完畢,我繼續說道:“你們知道的真多,是的,我國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著不同的來歷和習俗,有的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傳說,你們想知道嗎?”“想!”學生大聲回答道。“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這樣,我在上課開始后沒有急于給學生講解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引入了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這樣便喚起了學生的生活經歷,在我們揭題之后,學生感受到了這一單元內容與我們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興趣顯得十分濃厚,于是很自然地進入到了本單元的學習中。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生活實踐體驗
作為小學品德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科學有效的手段將其置于學生熟悉、覺得十分親切的生活情景中,這樣,品德課堂的教學形式既顯得新穎有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生活實踐體驗,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品德知識的樂趣。
比如,在學習《生我養我的地方》這一單元時,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對家鄉的自然環境、資源和主要經濟特點等進行交流,并舉行小小辯論會,同時也要求學生對家鄉人們衣食住行及各行各業的變化、發展情況等進行討論,這樣,我就將學生置于了生活化的情景中,一方面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實踐體驗,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深刻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如此,更能讓學生感覺到現實生活與品德知識的密切聯系,體驗到學習這門課程的作用和價值。
三、編擬生活化的課外作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
讓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并非指的局限于課堂內的教學,我們還可以將其延伸到課外。然而,當前的品德作業是與學生的生活相脫離的,這導致學生對作業缺乏完成的興趣,覺得作業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壓力,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作業的完成情況勢必也不理想。鑒于此種情況,作為品德教師,我們在為學生編擬作業時,應該做到作業編擬生活化,讓學生通過做作業,對知識的應用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如此,品德課程也才能顯示出它的價值與
魅力。
比如,在學習《我來當導游》這一節內容時,在教授完本節內容后,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作為小導游,你準備向游客介紹你的家鄉。請你根據家鄉的實際情況來設計一份導游計劃,導游計劃中要包括:游覽主題、游覽時間、游覽路線、解說提綱等。在下節課上,要求學生到講臺上對自己所完成的作業情況進行介紹。這樣,通過編擬生活化的作業改變了以往單一枯燥的作業形式,激發了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同時對于學生對品德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獲得了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要聯系生活事件、生活空間、生活體驗和生活領域,來幫助兒童構建價值觀、生活規則和行為規范?!彼?,作為小學品德教師,我們在教學時要做到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實現品德教育的生活化,以此來拉近學生和品德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品德課程達到樂學、愛學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張艷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生活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5(2).
[2]陳水夏.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的思考與嘗試[J].中國教師,2014(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