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強+梁寶軍
摘 要:結合新時期小學教育發展趨勢提出小學校長管理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新時期;小學校長;管理模式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的關注力度。小學作為教育體系的基礎階段,其中小學校長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小學的教學質量。新時期下,傳統校長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教學需求,如何構建新型校長管理模式成為小學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堅持以人為本
現階段,校長管理模式缺乏靈活性,過于落后,脫離了實際情況,在制度制訂時并未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求。由于管理模式與學生需求相悖,制度無法得到有效落實,與預期管理目標存在一定差距,進而影響了小學教學活動的有序運行。因此,新時期下,小學校長管理模式應發生改變,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倡導在管理中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逐漸在管理制度中實現人性化管理目標。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
1.校長管理模式構建之初,應加大對師生實際需求的研究,并結合當前小學教學現狀,制訂并完善校長管理模式。在日常教學管理過程中,校長應廣泛收集相關信息和資料,并通過會議等多種途徑了解師生的真正需求,并讓師生參與到制度制訂過程中,構建和諧、民主的管理環境,及時發現制度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加以調整和改進。
2.校長要學會傾聽。校長作為小學管理者,是管理制度及模式的決定者,當前新時期下,合作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個人力量存在的局限性日漸突出。因此,校長在決策前應廣泛采納他人建議,積極收集合理的建議。尤其是針對當代小學生,個性化成為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突出特點,表現出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欲望。所以校長可以設置意見箱,為師生發表自己的建議提供途徑。
3.新時期下的校長管理模式應充分體現人性化的特點,不能夠完全硬性執行制度,校長應結合本校的特點,靈活調整管理模式,提高校長管理水平,從而確保學校各項活動始終處于良性循環狀態當中,不斷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二、重視教學質量
就本質上來說,小學校長管理的終極目標在于確保小學各項活動穩定、有序運行,并最大限度上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實現基礎教學目標。基于此,校長應加大對學校各項活動運行的關注力度,通過高效管理模式提高小學管理水平,進而保證自身教學質量。通常來說,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較多,為了避免遺漏,可以制訂具有針對性、建設性的方案。同時,校長應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促使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自身能力及綜合素養,構建高效教學課堂。不但如此,校長還需要結合教學活動現狀,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建立高素質師資隊伍,為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及綜合素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校園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園資源配置力度成為小學校長管理的重中之重。對此,小學校長在日常工作中,應努力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促使各個部門互相配合,全面提高學校的運作效率。
三、創建精神文化環境
作為一名小學校長,他身上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創建良好的精神文化環境對于小學管理工作來說意義重大。新時期下,校長應明確學校的文化觀,從根本上來說,學校文化的本質就是管理者的文化。小學校長應改變傳統管理模式,將人的生命等作為根本出發點,將人文陶冶視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途徑。如定期在校內舉行豐富的文化活動,鼓勵和引導師生踴躍參與其中,通過豐富教師的人文素養,提高教師對學生心路歷程的引導,深化學生的精神感悟和體驗。德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所以校長應積極改進德育教學模式,堅持時代性,引進科學的德育方法,真正做到循序漸進的德育,引導小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四、培育班主任隊伍
校長是整個小學校園的靈魂,而班主任則是班級的靈魂,也是教育教學最直接的協調者,可見班主任隊伍對小學校長管理工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組織班主任進行分層次遞進式研修。一是將“愛與責任”作為主題,通過理論引領、讀書學習等方式,明確班主任管理目標等。二是圍繞著“方法和策略”等主題,啟動百名教師進入家庭,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共同探討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情況等,逐漸找到最佳的教育方式,促進小學生全面、健康成長。三是要將“藝術與層次”作為主題,分年級進行教育工作,繼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影響力,從而為校長管理工作做好鋪墊。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小學校長管理工作將面臨更多、更大的挑戰。校長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新時期下,小學校長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師生需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與師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共同構建和諧校園環境等,從而促進我國小學教育教學活動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劉海濤.歸因理論對農村小學校長管理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4(30):53-5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