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玲上海建峰職業技術學院
?
《供熱工程》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劉福玲
上海建峰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結合自身體會和本課程的教學現狀,提出了項目化教學,引入信息化教學技術的同時,結合當前家庭獨立采暖整體設計的理念,以先進的、典型的項目任務引導學生動腦、動手,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關鍵詞】高職教育;項目化教學;獨立采暖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在上海,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的高職畢業生供不應求,而作為高職院校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供熱工程》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卻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別。普遍現象是北方的學生重視供熱,南方的學生更重視制冷。這一現象的存在亟待于教師的引導及課程的改革。
《供熱工程》是高職院校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通過學習本課程,學生應當掌握采暖與集中供熱管網的工作原理、組成構造、設備的選擇,管路的布置及有關設計計算的知識,能夠識讀和繪制采暖與集中供熱管網的工程施工圖,學生畢業具有從事一般采暖系統和區域供熱管網設計的初步能力。
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基礎相對較差,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學習情緒化較強,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較高,對抽象知識點接受慢,對形象知識信息接受較快;害怕繁瑣的計算,喜歡動手操作。而對于江浙滬一帶的學生,由于一直以來思想上缺乏冬季集中采暖的概念,導致“輕暖重冷”的學習態度,學習情緒化較強,加之內容枯燥,學習效率低。
在教學中配合信息化技術,針對《供熱工程》課程中所涉及的原理、組成構造、設備等抽象的知識,采用仿真軟件進行演示,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模式,將抽象的知識轉變為形象的動畫,學生更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老師的角色從特征、職能等方面發生了變化,老師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信息源,老師的角色從單純的講授知識轉變為教學的設計者、學生活動的導演者、學生獲得知識的引導者,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工作效率。
根據學校所處地理位置,針對江浙滬一帶冬季濕冷的氣候,適時引入家庭獨立采暖系統概念。由于家庭獨立采暖系統具有室內溫度均勻、不干燥、無噪音、沒有空氣對流的不適感,只制熱不制風等采暖效果好、舒適度高的特點,加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地區的家庭獨立采暖系統整體設計日益成為新興產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家庭獨立采暖系統整體設計為重點進行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不但適應了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也使專業課程的教學更加緊貼行業企業需求。通過整合課程內容,將《供熱工程》課程分解為教學項目如圖1所示:
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建設完善 “教、學、做合一”、理實一體化理念較為先進的供熱工程實訓室,學生按照真實的現場操作規程,從獨立房間的熱負荷計算開始,到散熱器的選型,進行完整的采暖方案設計,施工圖的繪制,材料的選擇,到最后的安裝施工,整個過程置身于真實的職業情境之中,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實現了實訓與現場要求一致、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的一致;既突出了技術能力的形成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又使得專業課程目標緊貼行業企業的崗位技能要求。
圖1 《供熱工程》教學項目圖
課程評價內容對學生具有引導的作用,學生的發展是綜合的,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是綜合的、細化的,評價內容應該與課程培養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既要關注學生的課程成績,又要關注具體實踐能力的水平;既要注重學生共性品質的表現,又要鼓勵學生健全和完善個性品質,力爭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發展的實際情況。評價內容的多面化并不意味著各個方面都具有相同的評價效能,否則,繁多的評價讓學生應接不暇,不能聚焦集中發展自己的優勢。
對于《供熱工程》課程而言,要避免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通過基本概念、理論計算、方案設計、施工操作、團隊合作等方面評價體系對學生的操作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職業道德、團隊協作等方面進行評價,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具有科學時效性,又能體現企業或者市場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要求,擺脫了過去單一的僅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主要依據的評價方式,由此能夠更加客觀的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反映學生團隊協作精神,避免單一評價體系下學生評價不全面的問題。
《供熱工程》課程改革既要體現當前高職教育的特色,又要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課程改革還要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努力使之成為一門學生愿意學,喜歡學,學以致用的專業核心課程。
參考文獻
[1]馬樹超,范唯.《以專業改革與建設踐行高職教育科學發展》(《中國高等教育》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