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以韻文形式編排詞串是蘇教版教材在低年級識字寫字的獨創,對于提升學生的識字興趣,探尋漢字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起到的重要的促進作用。那如何根據韻文詞串的文體特點,整合運用教材配置的插圖等資源,提升識字教學的整體性效益呢?本文提出要把握構字規律,在對比辨析中識字;借助字畫交融,在觀察聯系中識字;把握同類特質,在貪心共性中識字;依托字形結構,在編創字謎中識字,從而利用好詞串,提升識字教學的整體性效益。
一、把握構字規律,在對比辨析中識字
生字教學要從生字的音形義三個不同的維度入手,但在教學中教師不必在每個方面都平均用力,而是要緊扣詞串中的教學資源,引領學生根據漢字特點和學生已經形成的基本經驗,讓學生深入辨析中自主掌握一類生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緊扣詞串中的“臺”字,引導學生嘗試運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實踐,有的學生則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抬”字展開互學,在對比辨析的基礎上了解兩個漢字在形態、意思上的區別。在學生形成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則順勢出示了這樣的練習題:一( )電扇、( )起、講( ),領學生進行實踐練習。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充分尊重學生的學情,先后運用了字形識記法、對比歸納法等方法讓學生掌握了兩個漢字,并在順勢而下的實踐練習中加以鞏固,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借助字畫交融,在觀察聯系中識字
低年級學生正處于思維認知的形象化階段,生動、直觀的形象對于學生掌握漢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漢字是對生活客觀現象和事物的提煉化再現。學生只有在觀察字形的基礎上,促進漢字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這一課中的“瓜”字,教師并沒有生硬地就著生字展開教學,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簡筆畫將瓜的圖形畫在了黑板上,兩根長長的藤蔓結出了個圓滾滾的西瓜。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對照漢字與圖片,發現漢字中的撇畫就是圖片中的藤蔓,而撇與捺的組合則是綠色的葉子,而漢字中間的部分則是圖片中大大的西瓜。
中國漢字象形類的文字很多,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就應該緊緊扣住漢字設定的字理展開教學,迎合學生形象化思維的認知特點,激活學生對于漢字識記的欲望和動力。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正是帶領學生經歷了觀察圖片、圖字對照、實踐練習的基本思路,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漢字每個筆畫的對應所指,更為學生感受到漢字從事物到字形的變化特點,在教學漢字的同時滲透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把握同類特質,在貪心共性中識字
蘇教版在編排詞串時可謂匠心獨運,彰顯出很多獨創的特點。其中,將同一類型的事物和漢字列為同一行就是其中最為顯著的特點。而這樣的編排方式對于學生舉一反三、由個體向一類的轉變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如在這篇《識字5》中,出示一行韻文:葵花、茉莉、荷花,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你們有什么新的發現嗎?很多學生都意識到這都是一類事物,都是花的一種。教師則繼續引導學生從漢字的角度再次體悟,學生發現他們都是草字頭,而下面都字形又與他們的讀音有著萬種聯系。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就定位于對部首表意規律的掌握上。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借助眾多生字所含有的共性規律,從而在統一的規律入手,讓學生在編串的形式下,實現識字教學由一個向一類的轉化,進而點燃學生內在的認知火焰,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依托字形結構,在編創字謎中識字
愛好猜測謎語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這種方式滿足了孩子內心對于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理。在識字教學中,很多漢字看似簡單,但其蘊藏著深刻、豐富的字理,對于學生的掌握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切不可死扣這個漢字本身,而要引領學生將這個漢字與自身已經形成的直觀感受以及生活經驗聯系起來,通過編創字謎的方式加以呈現,從而在契合學生年齡和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提升識字教學的整體性效益。
例如在教學這篇識字內容中的“雷”字時,教師首先將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勾連,讓學生回憶現實生活中對于雷雨、雷電的印象,通過小組相互議論、彼此交流形成對“雷”的整體性認知。很多學生紛紛表達出自己的體驗:我很害怕雷,它響起來的聲音十分嚇人;在響雷下雨時,經常會有閃電伴隨……順應著學生的感知體驗,教師順勢進行總結:是??!電閃雷鳴,下雷雨時,就像用了臉盆直接將水倒在了大地上,在這個過程中都會伴隨著閃電。你們能記住這個生字嗎?在教師的描述與引導下,學生紛紛記住了識記方法:大雨落在田地里就是“雷”字。
從這個生字的教學經歷來看,識字教學最根本的方法與原則就是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活學生已經存在的生活經驗,從教師的手中將原本屬于學生的識字主動權全部交付給學生。這樣的識字過程才是充滿正能量的,才能真正激活學生的真正認知。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最終以拆解法將漢字編創成為了一個字謎,不僅巧妙地分解了漢字的構成,更激活了學生的認知興趣,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詞串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深入研讀詞串文本的文體特點,充分發揮詞串在識字過程中的功效,從而為學生識字效益的整體提升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大慶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