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興明
摘 要: 本研究以天津濱海職業學院各學生體育社團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個案分析法等,得出天津濱海職業學院學生體育社團的成因及其對體育課程的作用。
關鍵詞: 體育社團 成因 體育課程 作用
1.成因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得知,天津濱海職業學院學生體育社團的出現不是偶然現象,學生體育社團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政策因素占的比例最大,為50%,高職因素其次,為25%,學生心理需要也是體育社團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占總因素的20%,社會因素所占比例最低,為5%。
1.1政策因素
《高職綱要》對實施體育教育課內外一體化作了要求,《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文件對學生體育社團的組織、實施作了一系列規定,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的進步,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步提高,《關于全面啟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鼓勵廣大學生走向體育場,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等。在外部諸多政策優勢的前提下,天津濱海職業學院積極提高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視度,努力為體育社團的形成和發展創造條件,在充分考慮學生體育興趣、愛好或者共同意愿的基礎上號召體育特長生、體育積極分子在現有體育社團的基礎上組建定向越野、女子防身術、毽球等10個學生體育社團。
1.2高職因素
1.2.1高職院校時空條件的孕育
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主要進行發展自身專業和基礎理論知識學習,他們的活動軌跡基本上是“五點一線”即教室—實驗(實訓)室—圖書館—餐廳—寢室,支配時間和交往空間緊密交叉。他們課程安排相對寬松,自由支配時間較多,有更多機會參加體育社團活動。因此,高職院校的時空條件有利于進行體育社團的組建。
1.2.2具備組團結社的能力
高職院校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對事物的認識有自己的見解,各方面的能力、素質都比高中階段有所提高,具有較強的組團結社能力。加之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強、渴望展現自我、擴大交際,有利于社團的成立與發展壯大。
1.2.3高職院校場地設施
體育社團活動對場地設施有一定要求,高職院校是培養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高等學校,具有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乒乓球室、綜合活動中心等體育活動場地,各項目活動場地齊全,器材設施條件相對較好,能夠基本滿足學生體育社團活動的需要。
1.3心理因素的催化
心理需要是學生體育社團形成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從心理內部情況看,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高職院校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逐步趨于成熟,他們希望在日常學習之余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鍛煉良好的生理機能和身體形態,渴望展現自我,收獲友誼,而體育社團就恰能給他們這樣一個平臺,幫助他們發展身心和健康成長。
1.4社會因素
學生體育社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其產生與發展與整個大的社會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水平和物質水平顯著提升,人們開始重視個體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對社團等組織關注度加大,同時隨著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對體育與健康的需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為體育社團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2.對體育課程的作用
2.1是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組織形式
廣義的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多樣,是對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擴展,有組織、有計劃、經常性地參加體育社團活動能夠培養學生關注健康的意識和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以定向越野為例,作為一項新興體育項目,定向越野是利用詳細精確的地圖和指北針,按順序抵達地圖上所指示的各個檢查點,以最短的時間到達所有檢查點并完成相應任務者為勝的一項運動。活動之前的場地勘察,線路設計,檢查點放置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完成,是一項有“預謀”、有“組織”的運動,個人是無法獨立完成的,其課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社團群體的組織形式。
2.2是實現從體育課向終身體育鍛煉過渡的手段
學生體育社團是體育課程學習向終身體育過渡的重要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是學校體育的目標之一,要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首先必須保證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連續性。天津濱海職業學院體育課程教學安排為一年半,108學時,從體育課程結束到學生畢業參加工作,期間有一年半的空白期,而參加體育社團活動就成了填補這段空白期的有效體育組織手段。
2.3是學生課余體育競賽的主要內容
體育項目的發展普遍面臨普及率不夠的問題,許多新興項目不為人知。天津濱海職業學院現有學生體育社團20個,基本上能夠保證每學期組織至少一次競賽活動,這樣就保證了學校范圍內每周都有體育競賽,社團的競賽活動已經逐漸成為天津濱海職業學院體育競賽的主要形式,組織實施效果十分顯著,既大大減輕體育部門的工作壓力,又有效提高校內各項競賽的參與度和影響力。
2.4鍛煉了學生能力
學生體育社團是自發性的學生組織,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積極參加體育社團活動的同時參與體育社團的組織、管理、活動策劃等工作。體育社團的組織工作分工明確,注重發揮不同學生的所長,學生的工作能力在不間斷的具體事務的操作中得到鍛煉,進而成長為體育活動之外的綜合能力。
2.5繁榮校園體育文化
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時間短、課程任務重,同時面臨生活、情感、就業等方面的巨大壓力,學生需要正常途徑的調節和釋放。在參與體育社團活動中,他們在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增強個人體質、提高運動技能的同時,合理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釋放壓力,并通過活動交往充分展現自己,收獲友誼,從而實現身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青聯(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2005,10.
[2]俞宏建.高校體育社團產生的背景及其特征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5).
[3]古鴻宇.大學生體育社團的現狀探索與思考[J].黑龍江史志,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