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嬌蓉
摘 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精彩的綜合藝術,它能產生迷人的吸引力。教師可通過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讓課堂教學煥發出更絢麗的光彩,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藝術魅力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藝術學科。教師要創設精彩的課堂教學情境,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語文學習動機,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提出質疑,合作解決問題。教師要加強教法探究,認真鉆研語文教材,練好基本功。抓住小學生的好奇心理,認真制作課件,為學生創造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增強好奇心,促進師生課堂積極互動,其樂融融。開發小學生的智力,讓學生自主學問,把語文課教“活”,到達課堂教學的藝術佳境。利用好現代媒體,打破課堂有限的時空,為學生創設樂學情境,讓語文課堂到達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美妙生活境界。活躍課堂氣氛,打開學生的心扉,強化教學語言的情感性,培養學生的朗讀情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品味文本的語言美,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信心。巧妙地運用語文教學藝術,用生動、鮮明、具體的教學形象,凸顯教師課堂主導語文教學的魅力,發揮小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讓課堂教學展現勃勃生機,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創設探究情境,享受語文藝術
1.1啟疑導思,引導探究。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常常開小差。教師要運用多種手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刺激他們的眼球,調動小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他們樂于參與課堂活動,主動學習,樂于探究。教師要精心設計新課的開場白,聚焦學生的注意力,到達課伊始趣即生的理想境界。教師以精湛的設問藝術導入新課,能愉悅身心,撥動心弦,啟發思維,觸發情思,進而激發讀書欲望。例如:教學北師大版《飛奪瀘定橋》時,我直接板書課題,讓學生齊讀文題,并提出:誰能找出題目的重點字?“飛”和“奪”是什么意思?“飛”說明時間短速度快,“奪”是搶的意思。本文描寫了抗日戰爭時期,紅軍為奪取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和敵人展開的一場英勇拼搏的戰斗。讀了課文之后,你想知道哪些問題?我想知道紅軍戰士在極短的時間內,為什么非要奪下瀘定橋啊?他們是怎么奪下來瀘定橋的?紅軍會有犧牲嗎?大家有這么多問題,現在我們就在文中找答案吧。教師巧妙地運用開課藝術,把學生的狀態調節到最佳,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讀文欲望和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培養他們熱愛語文學科的情感。進行文本閱讀后,學生會主動探究,為新課學習做良好的鋪墊,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2利用動畫,呼喚真情。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高難度的教學,也是藝術性很強的教學。教師要運用多媒體動畫創設情境,構建動態的教學環境,開闊小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要利用動畫刺激學生的視覺與聽覺,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以情促趣,引導學生想象課文所包含的意義,加快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調動學生求知欲,呼喚真情,體會語文課獨有的教學魅力,讓更多的學生愛上語文。例如:教學北師大版《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利用Flash動畫播放雪后初晴的美麗景色,美妙的音樂、宜人的畫面,不僅讓學生了解欣賞了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北國風光,更給小動物們的出行披上了神秘的面紗。一群不怕冷的小動物們來到潔白的雪地上玩耍,在雪地上踩著各種各樣的腳印。隨著“下雪啦,下雪啦”的美妙聲音,小雞、小鴨、小狗和小馬在雪地上開始畫腳印,他們真是小畫家。你看,他們的腳印像什么呢?誰來說一說。學生充分感知畫面的內容,教師運用點撥藝術,學生便領悟到“小畫家”的含義。和文本產生共鳴,讓學生自主經歷感知→理解→運用及抽象→具體→抽象的學習過程。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動畫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小學生的情感,認真體會了小動物們巧奪天工的雙腳的美妙之處,使課堂教學充充滿樂趣、充滿活力。依情設景,情景交融,把小學生帶入聲情并茂的奇異境界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
2.營造探究氛圍,提高語文能力
2.1巧用提問,激活思維。
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是高效教學的核心。教師巧妙地運用課堂提問,能夠調動小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豐富學生創新思維的手段,起著溝通教師、教材及學生三方面聯系的紐帶作用,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問題的習慣,課堂氣氛更活躍。提出的問題能訓練和提高小學生的語用能力,激發想象思維。教師可以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激趣方式提出,迫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并在思維上“跳一跳摘桃子”。課堂提問力求新穎,講求新意,多角度提問,讓問題問得巧,發人深省,令人振奮。圍繞教學目標選擇新穎的角度提問,引導學生巧妙聯想、遷移,讓學生發現那些容易被他們忽略的卻往往又是作者匠心獨運的內容。葉圣陶說:“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課堂上抓住關鍵內容提問,能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材中第四、五次擦燃火柴后,小女孩的幻想部分是課文的主旨。在學生充分的飽讀課文之后,教師可提問:小女孩在第四次、第五次擦燃火柴之后,她的幻想和前三次一樣嗎?這次小女孩為什么叫起來?并且毫不猶豫地擦燃了一大把火柴,這又是為什么?鼓勵學生大膽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啟發小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圍繞問題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深入探討。提問要面向全體數學生,由易到難,步步遞進,激起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疑惑,使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運用提問藝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2品味語言,內化情感。
語言是語文課文的血肉,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載體。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認真品味文本語言、體會作者情感,讓文中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感猛烈地叩擊學生的心扉,和學生產生和諧共振。品味語言能讓學生更好地解讀語言、建構語言、豐滿語言,激發想象力,內化情感,豐富語言。抓住文章細節,咀嚼課本情味,吸收語言,讓學生初步形成語言鑒賞能力。例如:教學《草原》一課時,文章情感線索明確:愉悅——歡快——熱情——親熱——情深。學生會沉浸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之中,把自己當做作品中人物進行恰當的情感“演繹”,在讀文中流露出對濃郁的草原風情的熱愛之情。在理解“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色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時,出示課件讓學生感悟草原的曠達和風景優美,遵照“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章”的原則理解詞語,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這幾個詞語的含義,鼓勵學生自主研讀,體會文章的內涵,理解作者的情感,進而走進作者的內心。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門精彩的藝術,藝術是無止境的,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小學生的發展為課堂終極目標,讓所有的學生都在課堂上“閃光”。
參考文獻:
[1]張燕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感悟[J].新課程學習(上),2014(08):127.
[2]祖迎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5(03):76-77.
[3]鄒燕.運用語言藝術,打造高效課堂[J].小學教學研究,2011(23):(第73頁+第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