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玥
【摘要】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話語不僅是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有效傳播的途徑,其本身也具有對目的語使用的示范作用。目前我國對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師話語研究涉及較少,所以本研究著重關注初中英語課堂教師話語,分析初中英語教師話語特點,以期為初中英語教學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教師話語 可理解性輸入 話語分析 二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01-01
一、教師話語的定義及研究內容
(一)教師話語定義
教師話語是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遞知識并交換情感的一種專業語言,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實施課堂互動、講解知識、表達情感所使用的語言都是教師話語。
(二)研究內容
1.教師話語數量。研究發現,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師話語占了70%的課堂時間,學生少有機會參與課堂活動;另外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師話語只占課堂時間的25%,學生有更多時間練習目標語。
2.提問。課堂提問分為參考性問題和展示性問題。前者指無確定答案,學生在回答時可各抒己見、自主發揮的問題;而后者指那些答案確定、提問者要求回答者將既定答案說出來的問題。
3.反饋。反饋指教師對學生的表達進行理解性的反應,作出評論或進行糾錯等。教師的反饋語言不應是籠統的 “good”,“right”,而應該讓學生明白自己哪兒說得不錯,哪兒還有待改進。
4.話輪轉換。講話者隨時可變成聽話人,聽話人又可成為說話者。隨著會話不斷進行,一個話輪終止之后,另一個話輪又會開始,這個過程叫作“話輪轉換”。在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話輪轉換都處于教師控制之下,教師有權打斷甚至終止學生的話輪。
二、研究設計和結果分析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共有6位教師和244名學生參與,通過課堂錄音和調查問卷,對南京市育英外國語學校初一年級6個班的英語課堂進行了6次錄音;以錄音轉寫的文字資料為語料,對教師話語進行統計分析,旨在揭示教師話語數量、提問、反饋和話輪轉換四方面的特點。
(二)結果分析
1.教師話語數量
對6節課的分析顯示,每節課教師平均話語時間為25.8分鐘,占總時間的64.6%,遠遠多于學生話語時間。教師話語過多,一方面是因為初中英語教學仍以講解知識為主;另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沒能創造出交流的氛圍,和學生互動的目的主要是檢查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交流。例如:
T2: Lets see…when you give advice, give suggestions, what sentences do you usually use? What sentences do you use to give advice? OK, you please.
S1: I use “you should…”
T2: Very good idea. He is very clever. So“you should…” (Write it on the blackboard). Another one, any ideas?
S2: You could.
2.提問
分析后發現,所有教師的展示性問題都遠遠多于參考性問題。6位教師展示性問題平均數占提問總數的81.7%。展示性問題的目的大多數是檢查學生對某一知識的掌握情況或操練某一句型,教師多使用展示性問題是因為展示性問題是控制教學過程的手段。而參考性問題的目的則是尋求信息、促進交流,在回答參考性問題時,學生更加關注回答的內容而不是語法規則。例如:
T6: Do you have more examples about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ituations, about the etiquette in different cultures?
(Students discussion)
S1: In England we shouldnt ask about their own things.
T6: Yes, the personal things, just like…
S1: Just like their ages…
T6: Yes, ages, and…
S1: And income.
T6: Yes, the income, salaries, money, right? Good. Anything else?
S2: In China, we often use chopsticks to eat food, but in America, they use forks, and they use different forks to eat fish and stick.
為了使課堂上有更多的交流,教師應多采用參考性問題,使學生使用的語言更接近自然環境中的話語。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對水平較高的學生多問參考性問題,而對水平較低的學生,可多些展示性問題。
3.反饋
教師的反饋分為積極反饋和消極反饋。從結果看,積極反饋中,表揚并加以評論只占18.6%,大多數的反饋都是簡單表揚。例如:
T2: What sentences do you usually use to give advice? Who can tell me?
S1: You should.
T2: Very good idea. OK. So “you should”. Another one?
S2: You could.
T2: Yes, ok.
只有對學生表現進行具體的評價,才能增加學生的信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消極反饋中,給予提示期待學生自我訂正占了41.7%。這有利于維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改正。
4.話輪轉換
課堂中的話輪轉換主要有三種方式: 教師指定、學生自愿和全體回答。結果分析顯示,學生自愿回答最多,占62%。這反映出學生能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和互動中,積極把握機會進行語言的輸出。但從話輪分配來看,幾乎所有的話輪都是由教師發起。對話的內容都是由教師事前計劃好,教師有權決定誰接受話輪、何時接受以及每個話輪的內容。話輪的順序完全由教師掌控,學生處于被動地位。
三、結語
本研究結果對英語教學和英語教師的培養有以下啟示: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現有角色,不僅成為知識的傳授者,還要起到管理者、促進者和輔導者作用,適當控制教師話語的數量,給學生提供更多語言練習的機會。
2.提高教師話語的質量,把握語言輸入的難易度,使之既具有挑戰性,又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此外還要注意提問的靈活性,兼顧不同水平的學生,給所有學生提供用英語進行雙向交際的機會。
3.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話語權,幫助學生學會發起話輪,通過小組討論等活動,創造貼近真實的交際環境。
4.師范院校的英語教師教育課程中應包括關于教師課堂話語的內容,使實習教師在進入教師實踐前對教師話語的作用和使用有所了解;另外還應進一步加強實習教師語言技能尤其是口語的訓練。
參考文獻:
[1]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周星、周韻.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調查與分析[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 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