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培養自信心是學生人格培養的一個關鍵問題,每個學科的教學都應予以重視,數學教學也不例外。筆者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結合小學數學教育的自身特點,不斷嘗試利用各種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方法,并基于教學實踐中的統計調查分析認為:在數學教學中,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用激勵的語言贊揚孩子、讓孩子品嘗成功的喜悅,是培養自信心的三個重要途徑。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教學 自信心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25-02
自信心,是一種追求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心理傾向,是個體對自己力量的肯定。它為個人的成功打下基礎,影響個人的終身發展。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自信心的培養應該從孩童開始[1]。在小學階段,少兒正式步入學習生活。此時能否培養起自信心,不僅關系到小學階段學習成績的好壞,更關系到今后能否勇敢、頑強地面對錯綜復雜,充滿困難、挫折的人生,關系到一生的成敗。因此,培養自信心是學生人格培養的一個關鍵問題,每個學科的教學中都應予以重視,數學教學也不例外。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它是一門相對不太容易理解、掌握的學科。因此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感到比較吃力,出現一些學習困難,遭遇學習的挫折,喪失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1.培養小學生自信心的途徑
筆者不斷摸索總結了自身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研究發現通過如下三條途徑,可以極大的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與興趣。
1.1 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課程標準》就十分重視、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老師應充分領會這一精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找到數學,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數學變得易懂好學,培養起孩子學習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認識角》這一課中,教師首先從學生熟悉的課本、紅領巾、鐘表等生活中常見的具體物體的“角”引入,引起學生對數學概念“角”的興趣和熱情。然后引導他們開動腦筋進行比較,找出這些不同物體的“角”的共性。再指導學生運用歸納法,很自然地得到角的抽象概念。初步認識了角的概念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將這一概念運用到生活中去,進一步深化、鞏固對角的理解。先讓學生在教室周圍找出各種目之可及的角。再分小組進行創角,動腦筋想出不在眼前的各種物體的角……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直觀生動、活潑有趣。在熱烈討論中,學生不僅完全理解了角這個抽象的數學概念,豐富了對角的認識,加深了對角的理解,還切身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學,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深刻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真正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的世界中,從而大大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可見,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每個數學知識點的教學中,將豐富、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課堂,既能夠變抽象為形象,變生疏為熟悉,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化難為易,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數學,輕松掌握數學學習內容,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因此,凡是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數學內容,老師都應當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凡是有可能聯系實際生活的數學內容,老師都應當開動腦筋,創造機會進行聯系。這樣才能充分體現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學思想,才能樹立起學生的強大自信心與興趣。
1.2 用激勵的語言贊揚孩子,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就不能生活”[2]。自信與他人期望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他人對個體的期望大,信任程度高,就會增強個體信心。反之,則會削弱個體信心。所以,一個人的自信程度往往與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評價有關。
小學生年齡小,才剛開始對自己進行評價,評價水平還很低。在數學教學時,在與學生的交流中,適當地贊美學生,會傳遞出一種和諧、溫暖和美好的的感情,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而且,以鼓勵代替批評,用贊美來調動起學生潛在的動力,自覺地去克服缺點,彌補不足,比埋怨、批評有效得多。重要人物和權威的評價,影響、決定著孩子的自我評價。在學校,老師是學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老師對學生的正面評價、積極鼓勵,對學生自信心的形成起著有力的推動作用。這一點,在我的數學教學實踐中也得到充分的證明。
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前提下,既兼顧好學生,對自信心低落的學困生更應特別關注、關心。好學生一遍做對了題目要表揚,學困生經過訂正才做對的,更要表揚、鼓勵,讓他們深信自己通過努力也一定能實現所追求的目標。
有一位學因生轉到筆者的班級,心里特別自卑。有一次他和班上的一位同學發生了爭執,那位女同學嘲笑他是“數學傻子”,他非常生氣地打了那位同學。正好我走進教室看見了。了解情況后,筆者批評了那位同學,并且在全班不點名地說:“某某同學過去的成績是不太好,但是我發現,自從到了我們班之后 ,他比以前進步多了。現在他的學習遇到了困難,我們大家都應當幫助他,對嗎?我相信經過他的努力和大家的幫助,他一定能迎頭趕上。老師不看過去,只看今后的表現。我相信他不久就會超過我們班的許多同學。”老師一句贊揚的話,讓這位留級生受到了極大的觸動。當時筆者注意到他臉漲得紅紅的,眼里充滿了感激。從那以后,筆者發現他開始變了。作業比以前工整,也不再欠交。上課時眼睛總關注著筆者,很少做小動作了。對他的點滴進步,筆者常常在全班同學面前給予肯定。一段時間下來,他也覺得自己不再是差生了,自信心慢慢增強,思想表現也逐漸變得好起來。由于經常受到積極的評價,他開始變得自信、變得活躍了,學習成績也上了一個大臺階。
老師應對學生的正確行為表示明確的贊揚,使學生明白老師對他們的評價,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希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當學生在自己的作業本上看到大大的“優”,或得到簡短的批注“方法好”、“計算巧妙”等評語時,如同饑渴的沙漠旅人品嘗到甘美的清泉,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由衷地體會到成功的歡樂。根據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教師在教學中宜經常使用“OK!”、“你真棒!”、“沒錯”、“思維敏捷!”等夸贊性的口語,來表示你對學生的關注和贊許,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1.3 品嘗學習成功的體驗,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還受到成功率的制約。一個人的自信程度與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數越多,自信心越強;反之,失敗次數越多,自信心越弱。英國心理學家羅林塔樂曾在美國一所小學做過一個實驗。他對18個班的學生作了預測未來的測驗,然后把具備“最佳發展前途”的學生名單交給老師。這種暗示堅定了老師對這名單上的學生的肯定,使這些原本是隨意指定的學生感到異樣的自愛、自尊、自信,變得膽子大了,課堂上敢于提問,敢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8個月后再進行復試,這些學生明顯進步快,也更加活潑、可愛。實驗表明:教師對學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評價形成了期待效應。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品嘗成功的喜悅,既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讓學生學會自主、自強、自信、自立,我們為何不滿足他呢?可見老師要在教學中、活動中地虛擬成功的機會,讓自卑的學生不知不覺地參與其中,來享受成功的快樂,獲取足夠的自信心[3]。
由于小學生個體原因,肯定存在生活經驗、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差異,要讓小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就必須尊重和把握這種個體差異,分層要求,因材施教,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例如在學習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用兩種不同顏色的紙板剪成的完全兩個三角形,并用具體的數字標出一組底和高,目的是給學生一種直觀的心理暗示,讓其輕易地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幾組三角形(有的完全一樣,有的大小或形狀不一樣),目的是通過嘗試性的自主操作意識到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并自己嘗試著找出相應的條件找出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只提供一些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自主探索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法,目的開放學生思維,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找到各種各樣的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這樣通過分層要求,因材施教,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就能提高其學習自信心。
2010年,福建省三明所有的個體小學都停止辦學,個體小學所有的學生都分配到了公立小學,筆者所在的學校剛剛新建了教學樓,所以接收了相當多的這些學校的學生。這些孩子普遍家庭對教育不夠重視,大多孩子學習習慣差:書寫亂、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完成家庭作業,成績差,對學習缺乏興趣、自信。當時筆者所分配的班級,成績非常不理想,優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在全年級中都是墊底的。四年級了,對乘除法的意義還 有相當多的孩子弄不清楚。面對這么一群學生困難的孩子,筆者在全班孩子的面前分析了現狀,提出學習要求,并告訴孩子們,過去的成績都已經過去了,只要孩子跟老師配合,筆者承諾有信心把他們變為全年級第一名集體,孩子們半信半疑,但紛紛表示今后會認真學習。在平時課堂教學時,筆者總是預設一些難易不同的問題,讓不同程度的孩子,在課堂中都有表達的機會,回答對的加以充分的肯定;回答錯了,請孩子坐下再認真的思考,并且對他能勇敢的舉手發言,加以表揚。經常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教學”,并特別注意引導學困生主動參與,發揮其特長,讓他們積極表現自己的才能,不斷增強嘗試成功的欲望。并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盡可能多地給他們以肯定和贊揚,從而激起他們對成功的追求,使他們在不斷成功中培養起自信心。
一段時間下來,筆者發現課堂上愿意舉手發言的孩子多了。每天的家庭作業,筆者努力做到人人過關,對完成得好的,老師毫不吝嗇的作業本上寫上肯定的批語:“了不起”、“真為你驕傲”、“太棒了”這樣的語言經常出現他們的作業本上;對于完成得一般的孩子,筆者也總是找到一些值得表揚的地方寫上一兩句:如“今天的計算完成得不錯!”、“這部分知識掌握好很扎實。”、“今天的作業比昨天有進步了!”、“看到你今天的作業我開心得笑了!”等等,這類語言經常會出現在這些孩子的作業本里;對于完成得非常不好的孩子,作業當著老師的面完成,并當場批改,做完后也要寫上幾句“有進步!”、“我對你充滿信心!”、“作業很整潔,看了覺得很舒心!”,“一天前進一小步,十天前進一大步!”。每天的作業就像是跟孩子們在親切的交談一樣,筆者發現,孩子對作業的態度在改變。每次發作業時,孩子們總是迫不及待想看看老師都跟他說了什么,交給老師的作業質量也在一點點的提高。在半期的考試中,大部分的孩子都進步了,雖然還不到年級第一,但是孩子都變得比以前自信了。一個學期下來,我們班的數學成績已經躍居全年級第二了。在這一年的期終考試中,優秀率、及格率、平均分都在年級中遙遙領先。下面是筆者對所在年級一學年數學成績的跟蹤統計表:(筆者所帶的班級是1班)
2.討論
在課堂教學中,讓教學貼近生活,用激勵的語言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探索,因材施教,善于發現和鼓勵學生的點滴進步,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成功、體驗成功,并從中感受到不同層次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不僅能夠提高數學學科的學習成績,更能夠逐步培養起學生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劉素梅,教師培養學生自信心的藝術[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朱自賢,兒童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3]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 [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吳冬梅(1977-),女,福建三明人,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實驗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