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化蓮
摘 要:在長期的教學中,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始終處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強化訓練,無論是識字、寫作、還是閱讀都是施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認為似乎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豈不知,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教育教學方法實在是一種落后,不太實際的教學方法,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訓練;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訓練“以讀為本”是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我國從宋代起就用“堂上瑯瑯,終日不絕”來形容課堂上的讀書之聲,現在提倡“以人為本,以讀為主,聯系生活,整體感悟”,可見從古至今都非常重視“讀”的訓練。因此,教學活動中,把學生們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充分讓他們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為主動學;呆板學為靈活學;苦學為樂學是當前教學中的主要趨向。
一、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雨”這篇課文是,我引導學生說:“你們都見過‘雨,‘雨對我們大家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物,它與我們的生活時時相伴,就象我們的好朋友,誰也離不開誰,可你們知道下雨時天氣怎樣?風怎樣?雨水是怎樣的?莊稼又是怎樣等這些情景嗎?你們想了解嗎?”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說:“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關于寫‘雨的課文,課文詳細地介紹了這些方面的知識,請你們用自己的能力去閱讀課文,并尋求答案好嗎?”話音剛落,學生就情緒高昂地朗讀起課文來。
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時上閱讀課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理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容。
三、拓寬閱讀途徑,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1.引導學生創意朗讀
有句話說得好:“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篇文章的領會不同,讀出來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積極鼓勵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角度去體會課文,去感觸課文,再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讀出自己的情感。
2.適時引導學生想象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課文已有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此處做出合理的想象,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使學生充分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如在教學《白楊》一課時,結尾寫到:“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我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情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于是,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學們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發展了自我,在想象中獲得真切的體驗,感受到在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經歷,激發學生的高尚情操。
3.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可提問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
四、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閱讀教學,重在學生的讀和教師的導,教師一定要把握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在以前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反反復復的講,一遍又一遍的灌輸,這樣容易讓學生產生反感,厭煩的情緒,反而學不好。眾所周知,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辨證統一過程。二者互相依存,相輔相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知識水平,能力水平,按照知識的發展,形成過程和思維的發展規律。教師應放手讓學生思考,主動地探索,自覺地實踐和總結,以達到發展和培養能力的目的。當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地位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的作用就不是“主導作用”,而是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前提下的組織、引導。這樣學生就學得有興趣,學得深入,不知不覺地吸收了知識。
五、捕捉訓練點
要落實語言文字訓練,就必須善于尋找和確定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所謂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根據“課標”對不同年級的具體要求,結合課文的內在訓練因素,按照學生的實際知識和能力水平所確定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單位或部位。語言文字訓練點確定得好,語言文字訓練才會卓有成效。
所以,我們應該根據課程年段目標、單元目標、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從字詞句段篇和語修邏文等方面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蘊含的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且各年段的訓練重點應有所側重。
總之,閱讀訓練的方法還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發現去積累去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