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摘要】墨子不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而且也是偉大的教育家。墨子的教育理論系統而完整,教育實踐卓有成就。墨家在先秦時期成為與儒家并稱為“天下顯學”,原因就在于它有先進而獨特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活動。本文一方面淺析墨子教育學思想,另一方面積極探尋其現代化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墨子 教育學思想 啟發
【基金項目】2016年安徽三聯學院校級課題:墨子教育思想對應用型高校的教育啟示(項目編號:yjzx2016001)。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20-02
一、墨子教育思想概述
(一)尚賢尚同,提倡教育平等
墨子的教育目的同儒家基本一致,都是培養社會有用的賢士。孔子把人性分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屬于上智;二等是“學而知之者”和“困而學之”者,屬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學”,屬于下愚。“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人性教育具有很大的偏見和局限性。墨子則提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打破儒家“尊賢有等”的階級思想,提出人人平等享有受教育權的思想,把尚賢進一步徹底化,普遍化。
(二)兼愛非攻,樹立高尚道德
墨子所處時期正式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墨子提出“兼愛”這種偉大崇的理想,根源于下層勞動者之間真誠樸實的道德觀念,他希望能把這種樸素的人家大愛推廣到整個社會,實現人人相愛的美好局面。墨子“兼愛”的思想與儒家的仁愛思想不同,儒家的仁愛思想是有差別的愛,親親有差,尊賢有等的階級原則。墨子的愛是無差別的大愛,是一種沒有親疏差別的仁愛,像愛自己的親人一樣愛天下所有的人,推己及人,這是一種大胸懷,大智慧。[1]“非攻”源于“兼愛”的原則,提倡和平共處,反對戰爭等一系列不和諧。主張“兼相愛,交相利”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美好社會。
(三)強與人說,鼓勵積極教導
墨子主張“強說人”的教育方法,他認為墨子也非常重視教育與環境的重要作用。墨子提出了著名的“染絲”說,以素絲和染絲來位比喻,強調教育外在環境的對人性的影響,認為人性在教育下改變和形成。墨子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鎖入者變,其色亦變。”[2]這段文字指出人性非先天所成,而是后天通過偶然習得和教育養成。基于此,墨子提出教育者應“強說人”,因為“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他反對儒家所謂“君子拱己以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鐘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的那種被動、消極的答問態度。主張“雖不扣必鳴”。正式因為墨子積極教育人的態度,放下教育者尊貴的身份,宣揚發揚墨學,使墨家的影響不斷擴大。
(四)三表三法,重視技能實踐
墨子出生木匠,擁有精湛的技藝,深知實踐的重要性。因此他很重視親知,制定了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三條標準,稱為“三表”或“三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占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三表也”(《非命上》)這三條標準的立意都星要從實際出發。主張把人的認識運用于社會實踐,理論結合實際進行檢驗與調整,形成正確的認知。墨子是一位身體力行的實干家,以培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為己任,在生產中與戰爭中發揮自身技能,不畏艱難困苦,嚴格要求自己,更善于從實踐中總結, 獲取新知識。
二、墨子教育學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一)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墨子主張“素絲論”強調教育環境對人性養成的重要影響,好的環境造就更好的人性。當代教育應致力于此進行全方面的調整和改善。一方面,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規范校園生活的行為規范,引導學生參與校園環境構建,積極培育優良的校風學風。另一方面,規范教師行業準入水平,行為世范,以身作則,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塑造良好的師風教風。
(二)積極主動教書育人
墨子主張“強說人”強調教師積極教導對學生的重要作用。現如今,尤其是大學校園的學習模式,師生之間接觸交流的時間甚少,教師履行基本的教學任務,無暇主動顧及學生的需求,從而部分學生出現了輕視課堂,疏于自我管理等問題。教師應當走出辦公室,走近學生生活,了解學生的需求,依據個體特征,給予及時的指導與建議,幫助學生走上正確的學習道路,人生道路。
(三)重視實踐,習一技之長
墨子主張技能與實踐的重要性,這與當下我們職業教育,應用型高校教育目的不謀而合,先賢的教育思想對于今天仍然有積極的啟發意義。大學生的學生方式大多數依然沿襲了傳統的中學學習方式,高度的依托課本與課堂,思維受到了定勢的局限,考試與分數在高校中評價機制中依然占據重要的比重。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與部分高校的轉型過程中,積極探尋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提高過程性考核。引導學生依托課本,走出課本,高于課本,理論與實踐結合,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完善知識,掌握技能,方能在經濟飛速的浪潮中立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郭連鋒,王紅利.孔子與墨子思想之比較[J].呼蘭師專學報,2003,19(1):42-47.
[2]張幼林.論墨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