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莉
【摘要】為響應十八大報告以來提出的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政策,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促進高等受教育者的精神內涵發展,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始更加注重將人文關懷融入素質教育中,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分析和疏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下面將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展開討論。
【關鍵詞】高校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63-01
人文關懷的核心是重視人的主體地位、精神價值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高等思想教育中對人文價值的追求也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其個性需求,塑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積極向上的情操,激發其創造潛能。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因此對學生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其接受高等教育過程中,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下面講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關懷的表現以及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的具體措施。
1.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關懷的表現
由于我國高校人文關懷的缺乏,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教育效果并沒有產生顯著的成果。人文關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唯有加強人文關懷,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其自我科學思想政治的塑造,才能增強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的實效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人文關懷具有不可忽視的必要性,下面將就這一課題展開具體討論。
1.1 忽視大學生的主體身份
面對多元化價值理念令人眼花繚亂的現實情況,我國高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采用傳統的知識教授方式,學生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因此學生很少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這樣的傳統教育模式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身份,沒有意識到讓大學生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上來的重要性,沒有尊重大學生的主觀意識,不能使大學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這與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人文關懷要求背道相馳。
1.2 忽視大學生的個性發展
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沒有認識到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統一死板的教學方式,以偏概全,教學方式不具有針對性,大學生無法認識到自身個性的獨特性,對自身個性發展存在著誤區和偏見,使得大學生對自己的生命價值認識不清,部分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心理較脆弱、自信心不足。還有部分教師以自己的認知盲目給予學生評價,造成大學生個性發展受局限,自我意識發展能力不夠。
1.3 忽視大學生的情感教育
高校生活是大學生進行自我價值塑造的重要階段,在這過程中大學生的情感變化對其自身認知及性格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視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沒有及時溝通和處理大學生在遇到困擾和壓力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導致情感問題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負面影響,不利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且大學教師與學生只存在課堂上的短暫交流,課后接觸和了解不足,難以發現學生在情感上的變化,忽視了對學生課下思想政治的實際教育。
2.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的具體措施
上面已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關懷的表現進行了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關懷的表現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忽視大學生的主體身份、忽視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忽視大學生的情感教育。根據以上信息,可以采取針對性的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重視大學生的主體身份
以大學生主體為本,轉變圍繞教師教學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成為工作出發的重點和中心話題,充分調動大學生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發揮其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大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教師要與學生密切交流和聯系,關注學生的想法和理解,適當調整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實現思想政治對學生的引導教育目標,真正做到給予學生人文關懷。
2.2 鼓勵大學生的個性發展
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性格的特殊性,注重發掘學生的潛能和內在優點,積極引導學生個性的發展,將學生的個性轉化為自身特點和優勢。在面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師應該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魅力,發現學生個性的閃光點,成為學生的伯樂和人生導師。
2.3 開展大學生的情感教育
促進學生養成健康的情感,開展情感教育,通過講座、課堂教授等方式,實現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幫助學生控制和把握好自己的情感。高校還應該不定時對學生的心理展開調查,及時了解學生們的情感變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和調解,傾聽學生的情感問題,幫助學生積極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通過疏導使學生建立健康的情感價值觀,減少和避免學生因情感問題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同時高校應該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機構,使學生在遇到情感問題時可以尋求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員的幫助。
3.總結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學生主體為中心,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有利于適應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相結合的時代要求,明確指明大學生思想教育關注大學生主體的方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健康的心理,促進大學生的健全人格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云霞.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及其實現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5):81-83.
[2]滕曉雯,曾長秋.論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運用和掌控[J].湖北社會科學,2014,(10):166-171.
[3]張明菊,張明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兩個維度[J].社會科學家,2013,(10):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