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藝
摘 要: 慕課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它是以現代信息與大數據技術為支撐,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者嘗試以現代教育技術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構建互動、合作式的教學平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掌握并靈活應用數學知識。
關鍵詞: 中職數學 慕課 信息素養 翻轉課堂
一、“慕課”認識
2008年,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大學研究人員斯蒂芬·道恩斯和喬治·西門子首次提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中文音譯為“慕課”。“慕課”的設計理念是提供高質量、大規模的在線課程,讓學習者無論身處何處、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夠借助網絡分享優質課程資源。筆者認為慕課在中職數學教學的應用主要就是圍繞某個特定的學習主題,借助社交網絡和深度討論等方式助推學習進程并取得學習成效。而利用“慕課”學習技術基礎要求是學習者要有一定的信息素養。
二、中職學生的信息素養現狀調查
中職學生的數學基礎薄弱,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學習主動性差。因此,如何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是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亟須解決的問題。目前基于信息技術為平臺,以“慕課”為手段,改變傳統教學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為了更好地以“慕課”展開教學,對我校學生的信息素養情況調查如下。
1.調查對象
本校14級汽車維修專業的全體學生。
2.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個別訪談法。
3.調查內容
問卷內容主要調查學生目前每天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手機上網瀏覽的內容、手機軟件的使用以及學生對利用慕課學習數學的認識、關注程度及應用等情況。
4.調查分析與結果
問卷調查中,共發放并回收問卷325份,其中有效問卷318份。筆者利用excel軟件進行了數據處理,分析如下。
(1)大部分中職生的課余時間都用于手機上網了
從圖1數據統計后發現,61.95%的學生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是2小時以上,30.19%的學生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是1~2小時左右,只有7.86%的學生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少于1小時。以上數據充分表明,中職生每天的課余時間基本都在與手機打交道,并且調查數據顯示學生經常使用的手機軟件是微信、QQ、微博等軟件。這一調查結果引發了筆者思考如何利用學生學習特點,尤其是利用信息平臺學習。若能建立一個學生喜歡的平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么筆者探索慕課視角下的數學教學設計就更有了現實意義,即保護了學生的數學興趣。
(2)學生對利用微視頻自學數學感興趣
如圖2所示,82%的學生對利用手機下載微視頻自學數學感興趣。從學生對第11題的回答中了解到他們喜歡的原因:可以隨時隨地,并且利用手機學習、交流,自由控制自己的掌握程度。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隨時點擊,有針對性地對知識點反復觀看,并且利用QQ、微信等軟件溝通交流,課堂學習的形式更加靈活,學生參與表現的機會更多。學生對微視頻自學的認同為筆者開展“慕課”教學新模式的嘗試提供了良好的依據。
(3)學生更喜歡任務驅動下的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數學
圖3數據表明:82%的學生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喜歡任務驅動下的小組合作方式學習數學。這個數據說明:學生小組團隊學習更符合他們互補不足,同時,任務驅動下的學習方式,讓他們更有動力、更有目標、更有指引方向開展學習。筆者認為數學教學的方向應該多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小組合作協作的精神,這樣更容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通過對結果的分析,為筆者實踐慕課影響下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與實踐依據。
三、基于我校學生學習特點,數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想
新課程改革教學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改變教師角色,使學生學會學習。”筆者認為翻轉課堂是一種直接教學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它可巧妙地將在線學習與面對面互動教學、知識與技能的獲得、遷移和應用更好地結合起來,更利于實現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為此,筆者對數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如下:
四、以“慕課”視角下,《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在“慕課+翻轉課堂”影響下的數學教學,其對象是學生,學習者主要依靠自己的自我建構學習知識,在學習中發揮主體作用。為了能夠順利地實施慕課影響下的數學教學,筆者嘗試以現代教育技術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構建了一個互動、合作式的教學平臺。
1.任務的提出
在學習《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這一節課前,為了便于學生的小組合作,激發學生的興趣,筆者把學生分為A、B、C、D四個小組,并且設計了如下任務:
(1)直線和圓有哪些關系?
(2)如何判斷直線與圓的關系?
學生在問題驅動下的自主學習,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又促進了學生與教師的共同發展。
2.學生課外自主學習
這一環節實現了學生學習資源、教師教學資源的共享。筆者在本節授課之前,提前在本校慕課資源系統數學科組資源庫中提取《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微課視頻課程發放到教學平臺及微信群上,學生可以隨時登錄平臺下載學習。在觀看微課視頻的過程中,學生圍繞筆者提出的任務,有目的地進行學習,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自由控制視頻觀看的進度。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有更好的學習資源,教師審核通過后也可在平臺上進行發布,與其他同伴進行交流與分享。
3.學生交流與反饋
學生在慕課資源系統云平臺上或微信群可以語音視頻、實時提問、在線發帖互相表達自己對問題的想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很難在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為其答疑解惑,而這個平臺為學生隨時與教師、同伴進行“無縫”交流與探討創造了有利條件。
生1:我們小組認為d與r的大小是判斷直線與圓位置關系的關鍵。
教師:那請你們把它們的關系歸納總結出來。
生1:當d>r時,相離;當d=r時,相切;當d 教師:剛剛B小組同學的總結,你們贊成嗎? 學生紛紛表示贊成,筆者給予肯定,并記錄下來小組的討論情況,作為后面的評價參考。 生2:圓的半徑r就是把圓的方程化成圓的標準方程,直接求出來的,是嗎? 教師:沒錯。在圓的標準方程中,可找出圓心點坐標(a,b)及圓半徑r。 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在微信群上的反應都很激烈,也有相當一部分小組成員已經關注到解決問題的難點在如何求距離d的問題上了。 生3:直線到圓的距離d怎么求呢? 教師:請大家再次回看微視頻中的距離d是如何作出來的? 生3:我看到了,(如圖5)這個距離d就是過圓心作垂直于直線的垂線的長。 教師:沒錯。那現在的問題是“點到直線的距離”怎么求呢? 生3:我知道。這個內容在課本P61至P63已經學過: 學生通過云平臺的交流、評價、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減少了在學習中“碰到困難”的挫敗感和“自主學習”的孤獨感,這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高效獲取和意義建構。 4.學習評價 學習評價包括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和小組互評。自我評價主要是學生登錄微信平臺完成一些簡單的在線測驗。教師評價主要是從微信平臺學生的學習進度、測驗結果及小組交流中對問題的解決方法、學習態度、小組的氛圍進行評價。小組互評主要從小組對抗賽中的成員在微信平臺的參與率、有效提問、解答問題的表達能力。如:小組對抗賽中的比賽規則:通過小組抽簽,4小組形成競爭戰圖如下:A組VSD組,B組VSC組。小組登錄微信平臺,先由A組、B組設計出題(如圖6所示),C組、D組備戰回答,然后輪換,記錄小組的得分。 筆者發現,通過這樣的微信平臺的交流,學生的參與度高,表現力更強,就連平時課堂上愛搗蛋睡覺的學生,都緊張地投入其中。 5.課堂問題,解決交流 經過學生的先行學習,學生對《直線與圓的關系》中的教學知識點有了一定的知識建構,基本能解決課本的例題問題。我們回歸課堂,筆者將更多的課堂時間交還給學生,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分享對本節課的知識點的歸納,再激發學生以小組形式協作完成對未理解或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剖析解答。筆者在學生的交流中跟蹤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討論結束后,總結評價小組的研究成果。 教學活動需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內化、應用”,更要及時提高他們對數學知識的遷移能力。此時,筆者設計了診斷性練習:(1)學生完成課本P70頁的練習題;(2)要求學生懂得把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生活問題。如筆者設置如下題目: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失聯事件發生后,中國一搜救船在沿直線返回港口的途中,接到氣象臺的臺風預報:臺風中心位于搜救船正西80km處,受影響的范圍是半徑長為45km的圓形區域。已知港口位于臺風中心正北60km處,如果這艘搜救船不改變航線,那么它是否會受到臺風的影響? 學生在課堂上激烈交流,很快大部分學生都能抽取題中的主要信息,并構建了如下解題思路: 解:建立如圖7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由圖像可知臺風影響的范圍為圓O:所以,搜救船不改變航線,不會受到臺風的影響。 五、慕課應用教學的幾點思考 慕課是一種網絡的教學資源,信息量大、自主性強。教師要正確對待這種新技術與傳統教學的優勢和劣勢,不能把慕課的某些作用片面夸大。筆者對數學教學中應用“慕課”資源進行了理性思考。 1.回歸數學本質,“慕課”為教學服務 恩格斯說:“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門學科。”這一論斷不僅揭示了數學研究對象的本質,還概括了數學學科知識的屬性和特征,這是我們“做數學”的出發點和終結點。在中職數學與“慕課”的有機融合中,首先要明確一點:“慕課”是為教學服務的。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使用“慕課”,有選擇地“翻轉課堂”,把握好它在課堂中應用的尺度,遵循課堂教學的規律。教師切勿單純地依賴“慕課”,應在課堂上及時檢驗學生的“慕課”學習成果并調整教學進度,注重“慕課”與現實課堂的銜接,才能真正發揮“慕課”為教學服務的作用。 2.打造本土化的中職數學“慕課” 取他方之石,攻本土課改之玉。“慕課”和“翻轉課堂”既是舶來品,必須結合本校學生的學情和地方現狀方能適應。因此,打造本土化的中職數學“慕課”是必經之路。華東師大國際慕課研究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說:“本土化慕課的途徑之一,就是要設置進階作業和小測驗,通過學生在慕課平臺上完成的主客觀作業,收集信息后,通過數據的分析,把學生存在的問題反饋到實體課堂上的教師。”虛擬世界的教師可以通過生動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卻無法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創造性地設置趣味性的生活或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習題與測驗,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強化知識,使其能成為連接虛擬與實體課堂的重要橋梁。 總之,我們要對慕課和翻轉課堂的內涵有正確理解,對其價值追求要有深刻的領會,在熟悉微課建設和翻轉課堂教學的方法后,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推進中職數學課堂教學變革,切實提升課堂教學效益。在推進慕課和翻轉課堂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反思不足所在,切實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習效益,是中職數學推進慕課和翻轉課堂的應有選擇。 參考文獻: [1]于天貞,田愛麗.“慕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追求及實踐路徑[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11). [2]周益峰.在慕課影響下的數學教學設計[J].科技視界,201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