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從余
摘 要: 幼兒園是培養幼兒基本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重要場所。針對幼兒園階段幼兒認知水平和學習水平較薄弱的特征,幼兒園在實施幼兒教育時,應該準確把握幼兒的身心特點,從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出發,選用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幼兒教學方式,在教學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幼兒教育。
關鍵詞: 學前教育 幼兒教育 環境生活化 教學設計生活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教師應該“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環境生活化和教學設計生活化兩個角度,充分挖掘生活對幼兒教育的巨大價值。
一、環境布置生活化
1.杜絕危險隱患,創造安全生活環境。
幼兒園是幼兒接觸社會、增長知識的重要場所。幼兒園除了要承擔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艱巨任務,更需要把保護幼兒生命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作為日常教學的首要工作。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幼兒園應該積極創造豐富安全的生活環境,為幼兒提供健康成長的生活平臺。畢竟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尚小,在參與幼兒園學習和游戲時缺乏安全意識,也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這就需要幼兒園教師主動地為幼兒設置一層保護屏障,避免讓幼兒接觸不安全的生活環境。
例如在物品擺放方面,教師應該把危險物品隔離開來,放在幼兒觸碰不到的地方。如熱水瓶、藥品和刀具等,都是可能對幼兒構成傷害的生活物品,教師要對其進行歸納整理,并提醒幼兒不要獨自觸碰它們。其次,教師要對陽臺、窗臺、樓梯等生活場所加強保護措施。如在樓梯邊設置專供幼兒使用的扶手;對室內桌椅或門上的尖角處進行專門處理,以免幼兒撞傷;使用專門的幼兒美工工具等。此外,教師還要結合生活實際,對幼兒普及安全教育,引導幼兒外出時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遵守交通規則;不玩火、不觸碰電源插座,以及不攀爬窗戶等。通過一系列安全教育措施,使幼兒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2.寓教于樂,將知識滲透進生活環境。
除了創造安全的生活環境之外,教師還要為幼兒創造豐富生動的生活學習環境,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知識的熏陶。畢竟3~6歲的孩子普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活潑好動的特點,他們的注意力往往容易被環境中的某個局部細節吸引。比如貼在墻上的招貼畫、幼兒園區內播放的背景音樂,以及擺放在戶外的游戲玩具等,這些都是幼兒非常關注的焦點。針對幼兒的這一特征,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可以把知識滲透進具體的生活環境中,讓幼兒在玩耍的過程中感受濃郁的學習氛圍,并把生活環境中反復出現的知識牢記在腦海中。
結合本園傳統節日的課題內容,在每一個節日來臨時,都會在走廊等地方進行環境布置。比如“端午節”,教師特地制作了“龍船”,布置在教學樓大廳里,讓幼兒走入幼兒園時就了解傳統節日里的一些風俗習慣。當然,在每班教室里也會進行相應的節日環境布置,“掛彩蛋”、“斗蛋”等節日習俗都會出現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
二、教學設計生活化
正如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尤其是對幼兒園教學來說,其教學目標本身就是培養幼兒適應生活的能力,而教學方式則是將游戲與生活結合起來,實現課程教學的生活化。因此,在開發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價值,從幼兒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促進幼兒知識層面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1.選取生活素材展開教學。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選取合適的生活素材,作為教學活動的輔助工具,培養幼兒的認知思維和動手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在幼兒經常活動的區域設置美工區、益智區、科學區、建構區等學習區域,將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觸的生活物品,當做幼兒的認知對象,并鼓勵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天賦和創新意識,對這些素材進行改造等。例如在自然角內,教師可以結合季節特點,擺放景觀類植物或者觀賞性的小金魚、植物標本等,讓幼兒對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仔細觀察,自主思考,進行探究性學習。或者在類似符號認識的教學過程中,將生活中常見的標識和文字符號引入教學課堂。如醫院、公用電話、紅綠燈等常見標識,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辨認和了解它們所代表的具體事物,從而幫助幼兒理解文字符號在生活中的實際用途。
其次,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的親子游戲,在家長活動日時組織家長和幼兒一起參加。比如可以組織家長背著自己孩子“接力跑”,平時在家幼兒肯定也會讓自己家人背著走。或者組織類似“大鞋小鞋”,讓孩子和家人互換鞋子一起活動,這樣的親子游戲不僅生活化,更能增進幼兒和親人之間的感情。
2.以培養生活能力為目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健康領域中有這樣的一條目標“幼兒應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提高幼兒適應生活的基本能力,讓幼兒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如何穿脫衣服和鞋襪,懂得將玩具和圖書進行歸納整理,并且要自己動手洗漱、自己練習用筷子吃飯等。那么,幼兒園教師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這些能力呢?首先,教師應該從情感態度上,鼓勵幼兒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動手穿脫衣襪、幫家長做最簡單的家務活等。當幼兒初次嘗試之后,無論是遭遇困難還是獲得成功,教師都應該以肯定和贊揚的態度,鼓勵幼兒繼續努力。其次,教師應該主動幫助幼兒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比如如何正確洗手洗臉,如何用筷子,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最后,教師要為幼兒創設有利的生活自理條件。為了培養幼兒歸納整理的意識,應該主動給幼兒提供紙箱和收納箱,讓幼兒自主收拾圖書和玩具等;為了讓幼兒學會穿脫衣,可以建議家長幫幼兒準備一些簡單易穿脫的衣物。
3.積極開展生活實踐活動。
幼兒園教學和中小學教育有所不同的是,幼兒在幼兒園所學到的大部分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實踐中,并且最終要運用于實踐中。比如幼兒語言能力的形成,大多來自于日常交際和教師組織的兒歌、故事學習過程中;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的養成,則可以來自于在生活中與同伴一起玩耍和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因此,教師在不同領域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幼兒到社會上開展參觀活動和生活情境再現的活動。如在教幼兒計算知識時,教師可以鼓勵家長經常帶領幼兒去超市或者菜市場一起購物,并且讓幼兒幫忙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組織科學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到科學博物館或者對外開放的科研所進行參觀,讓孩子們體驗科學世界的奧秘;組織自然類知識時,教師可以根據季節特點,帶領孩子們到園區戶外場所中或者附近的公園里,觀察植物和體驗自然環境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幼兒提高對生活的領悟,以及對自然的熱愛。
三、結語
幼兒園是幼兒學習知識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特殊場所,為了讓幼兒在幼兒園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教師應該從幼兒園生活環境的創造和課程設計的生活化兩個方面,將生活意識滲透到日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這樣不僅可以讓幼兒更好地適應獨立自主的日常生活,還可以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創造美好的童年生活,使幼兒成為生活中的小主人,而幼兒園教育也因此而煥發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黃佳佳.幼兒園生活化課程模式的建構分析.新課程(小學),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