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肅昌 姚宜之
【摘要】自“互聯網+”計劃實施以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迅猛,國內外學者針對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沖擊影響研究不多。本文選取國內上市的十六家商業銀行作為樣本,通過對面板數據的處理運用隨機效應模型實證分析了互聯網金融是否會加劇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結果表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文章根據這一結果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信貸風險 面板數據 隨機效應模型
一、引言
互聯網金融發展是經濟、社會、科技共同進步下產生的,促進了金融市場的深化改革及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但這也對傳統商業銀行形成較為明顯的沖擊。互聯網金融企業憑借其技術、成本及政府監管相寬松的優勢,逐步蠶食傳統商業銀行在存貸及中間業務層面的利潤,這在直接引致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利益競爭,加大商業銀行經營風險。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起步晚,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不夠全面。本文將對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沖擊影響進行研究,通過實證的方法進行分析探討互聯網金融是否會顯著加劇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目前的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沖擊影響的研究較少,本文將通過實證分析方法研究互聯網金融是否會加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承擔,為商業銀行應當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并依托互聯網金融加速轉型和結構升級提出合理的建議。
互聯網金融有著特有的時效性高、交易成本低、投資門檻低等優勢,利用這些優勢分流傳統商業銀行某些職能,可能對商業銀行包括信貸風險在內的風險承擔帶來沖擊影響。沖擊影響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削弱傳統商業銀行金融中介職能。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提供轉賬匯款、貸款分期等銀行的支付結算業務給客戶了,一定程度上瓜分了銀行在資金支付領域的市場份額,削弱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職能。二是搶占小微企業的信貸市場份額。阿里小貸等網絡借貸模式,為小微企業開發了滿足其特定需求的業務,削減部分傳統銀行在小微信貸業務上的收益及市場占有率。三是分流了商業銀行儲蓄存款。以第三方支付為代表的網絡支付模式,因其特有的延遲支付模式,通過該平臺沉淀交易、結算的客戶資金分流銀行活期存款。
二、實證分析
本文將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分析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沖擊影響。文章將選取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作為衡量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指標。其次,根據之前文獻資料選用我國的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規模作為解釋變量,構建面板數據。
(一)指標選取
文章選取了已經在國內主板上市的十六家商業銀行2011年~2016年各個季度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樣本選取的這十六家銀行涵蓋了三類銀行: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并且資產規模占中國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的90%以上,因此作為研究樣本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選取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作為沖擊變量。
(二)研究設計
命題:互聯網金融會加劇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承擔水平。為了檢驗該命題,設計一下方程:
CRit=β0+β1Ln(IPS)+αi+μit
其中,CRit表示第i家銀行第t期的信貸風險承擔水平,該風險水平被描述為互聯網金融Ln(IPS),互聯網金融的代表數據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規模數額過大因此取對數進行實證分析。商業銀行固定效應αi以及隨機誤差項μit的函數。β1描述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沖擊影響。依據文章理論部分的分析,我們預測β1顯著為正。
(三)實證分析
為防止“謬誤回歸”,在模型構建之前運用ADF檢驗對變量十六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和第三方互聯網支付進行平穩性檢驗。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中國十六家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CR是非平穩序列,對CR進行一階差分后,ΔCR依舊為非平穩序列。再對CR進行二階差分,發先5%的顯著性水平下CR的二階差分序列為平穩序列。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規模是平穩序列。
(四)實證結果分析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的增建對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會產生一定影響。根據實證結果,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規模的增加會加劇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承擔水平。信貸風險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而變大了。歷史數據再一次驗證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增大定理,加強防范互聯網金融帶來的信用風險問題仍然不可忽視。
三、政策建議
互聯網金融發展在短期內都會加劇中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傳統商業銀行要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須在經營策略上進行改革創新。我國的征信系統發展較晚且不健全,商業銀行不能對借款人的行為實施有效約束,加劇了平臺壞賬率,拖欠還款和逃廢債務等信貸風險問題突出,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在網絡化的環境中境中,借貸雙方減少了面對面的交流,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使金融機構面臨更大的信用風險。我國有必要也必須要加快對征信體系的建設。其次,商業銀行轉型發展時期,進入互聯網金融市場前,要設立自己的信息技術團隊,配合一線工作做好產品開發,發揮合力,才能在其業務發展中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陳志武.互聯網金融到底有多新[J].新金融,2014(4):9-13.
[2]郭品,沈悅.互聯網金融加重了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嗎?——來自中國銀行業的經驗證據[J].南開經濟研究,2015,(4): 80-97.
[3]張金林,周焰.互聯網金融對中國商業銀行 穩定性影響的實證研究[J].武漢金融,2015,(12):8-11.
[4]李明選,孟贊.互聯網金融對我國金融機構信用互聯網金融對我國金融機構信用 風險影響的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2014,(11):165-170.
作者簡介:楊肅昌,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會計學、金融學;姚宜之,蘭州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銀行風險控制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