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改革作為我國農村改革的重要部分,成為有效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探討如何通過土地承包權進行抵押貸款以解決農村地區融資困難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互聯網金融視角,大力發展新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模式,通過建立土地流轉抵押平臺與土地流轉P2P平臺,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提供一條新的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 抵押貸款 線上土地流轉抵押平臺 P2P平臺
一、引言
近幾年來,我國針對農村土地制度進行了多項改革舉措,為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為農村地區融資提供了一條全新的渠道。但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傳統金融機構由于缺少專業土地評估機構與人員,難以實現土地價值的評估;又由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不夠發達,面對客戶違約難以實現抵押品的變現,因此通過傳統金融機構發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規模十分有限。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截至2015年底,我國互聯網金融規模已突破十萬億。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鼓勵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因此針對現存運行模式無法滿足農村地區資金供需缺口問題,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來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發展,是我們應思考與研究的關鍵。汪維國、李立清(2015)曾從互聯網視角對農村融資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互聯網金融能有效彌補傳統金融機構對我國農村支持的不足;吳玉宇,楊姍等(2015)以具體實踐為例,也對農村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創新進行闡述與分析。本文通過實際調查與相關數據分析,針對目前農村地區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的不足,提出發展線上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的全新模式。
二、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現狀
與城鎮經濟發展進程與水平相比,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經濟實力相對薄弱,融資途徑有限,且成本較高,農產業由于自身生產資料的特性,其價值很難評估且不確定性較強,一般很難提供抵押品在傳統金融機構中進行貸款,這使得農村地區的資金供需缺口不斷加大,其中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抵押的貸款進程尤為緩慢。金融機構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放貸量有限,主要由于以下兩個原因:
(一)土地價值的衡量難
我國農村地區目前專業的土地評估機構尚缺,對于傳統的金融機構而言,其自身并不具備準確評估的技術且操作成本很高,土地價值無法準確衡量,這無疑大大增加了抵押貸款的風險,業務成本高、風險大,直接影響了金融機構的盈利水平,由于傳統金融機構的逐利性特質,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發展甚是緩慢。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處置難
傳統金融機構面對的另一難題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變現”問題。一旦貸款農戶或小農企業無法及時還款,抵押權的處置將會消耗銀行很大的成本。其操作難度主要在于以下兩點:一是我國土地流轉市場發展不健全,形式單一且范圍有限,交易主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交易機制也尚不規范。二是土地流轉操作無序,操作的不規范性使傳統金融機構很難確保合約的法律效力,增大了傳統金融機構對土地進行流轉的難度。因此,當出現違約時,銀行將零散的土地進行變現的成本是巨大的,這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在傳統金融機構中發展緩慢的另一重要原因。
目前,單純依靠傳統金融機構進行土地承包抵押權抵押貸款還不能真正解決農戶融資困難的問題。基于此現狀,線上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開始初步發展,以湖南土流信息有限公司為代表,截止到2015年末,其旗下土流網已擁有3.4億畝掛牌土地信息、9600萬畝成交土地,大大促進了中國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針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問題,土流網首創“土流金服”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模式,與政府及多家金融機構合作,共同實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貸款。目前,“土流金服”已初步發展并不斷完善,涉農貸款規模已達到6000萬元,預計在2016年間貸款數額達到10億元,真正解決了多處農民的融資問題。由此可見,基于互聯網金融開發的創新型服務模式,可以有效地推進農村抵押貸款的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互聯網視角下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的路徑
近幾年,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正以其獨特的經營運作方式,影響著傳統金融業務,由于其具有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兼具低成本與高效率的特性,已經成為整個金融體系以至其他相關領域中重要的的新型業態。基于互聯網金融的視角解決農戶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的問題,可以降低農戶與中小農企業的融資門檻,一定程度上規避了農村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風險,有效的挖掘了傳統金融機構忽視的農村長尾市場。因此,將互聯網金融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問題相結合,發展線上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模式,為農村地區融資提供了新的路徑,為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動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建立線上土地流轉抵押平臺
線上土地流轉抵押平臺具有線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體系,平臺本身不進行貸款的發放與擔保,而是通過連接金融機構、擔保公司與貸款農戶,促進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
傳統金融機構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進程上發展緩慢,所以通過土地流轉抵押平臺與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就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的各項事宜簽訂協議,建立合作關系,由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平臺負責線下土地評估。所以當農戶向金融機構提出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并且符合相關貸款標準時,當地金融機構同意貸款申請,由平臺對土地價值進行評估,確定抵押物價值及放款金額,銀行實行款項的給付(如圖1-1所示),這樣就有效的解決了土地價值無法合理評估的缺陷。一旦出現違約,已經與平臺簽訂協議的擔保公司向銀行進行違約賠付,之后將農戶抵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線上掛單形式,以合理的價格進行轉讓,期限以恰好可償還本息為限,待轉讓期滿后承包經營權自動退還違約方(如圖1-2所示)。平臺通過其大數據化的信息整合,充分利用自身信息對稱的優勢,降低了零散土地變現的成本,促進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發展。
(二)建立土地流轉P2P平臺
由于P2P平臺自身不能作為擔保或抵押的主體,所以農戶以個體身份或通過加入合作社以成員身份與擔保公司簽訂協議,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到擔保公司名下,以公司為貸款主體在P2P平臺進行融資。P2P平臺作為信息提供者,對交易雙方的期限、價格及收益率進行匹配,解決農戶短期小額資金周轉困難的問題。貸款期限截止時,協議到期,農戶按協議規定的利率還本付息,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戶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完成抵押貸款(如圖2所示)。一旦貸款人違約,擔保公司對投資者進行本息賠付,并對進行抵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轉讓,直至實現本息歸還,土地承包經營權歸還農戶。
四、結論與建議
基于互聯網金融的視角為農戶提供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服務,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大力引入該種創新型服務模式,通過將土地流轉抵押平臺、P2P平臺與傳統金融機構相結合,為農村地區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充分發揮其“普惠”作用,對于完善我國農村金融制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縮小農村資金供需求口,有效解決農民融資問題。在這種新型模式下,農村居民可以通過充分利用土地這種最基礎的生產資料獲得短缺的資金,根據自身生產的周期規律實現資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有效彌補傳統金融機構忽視農村長尾市場的弊端,充分挖掘土地承包經營權所潛在的巨大價值,縮小農村資金供需求缺口、解決農村融資問題,為我國農村經濟制度的改革增添了新的動力。
第二,促進土地要素市場化,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線上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模式的運作不僅為農民融資提供一條有效途徑,同時也促進了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土地要素的市場化。其通過建立土地流轉數據庫,為土地流轉提供給一個交換信息與相互匹配的平臺,促進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使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第三,完善我國農村金融制度,縮短城鄉差距。一直以來,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及生產方式等的限制,城鄉金融發展進程存在一定差距。金融機構入駐較少,且所能提供的金融產品相對單一,缺少獨具農村特色的金融服務。線上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模式成為帶動農村經濟金融發展的強有力的突破口,有利于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實現城鄉金融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江維國,李立清.互聯網金融下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模式創新[J].財經科學,2015,08:1-12.
[2]吳玉宇,楊姍,張蔚怡.“互聯網+產業鏈”:農村金融內生化的新路徑[J].西部論壇,2015,05:12-19.
[3]鄭聯盛.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影響、本質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4,05:103-118+6.
[4]林笑.土流網:創造“線上時代”新傳奇[J].農經,2015,02:59-61.
作者簡介:李斯文(1995-),女,漢族,河北鹽山人,安徽財經大學本科在校生,研究方向:金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