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巧玲
【摘要】自高等教育擴大招生規模以來,高等教育逐漸朝著大眾教育方向發展,高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隨之,經濟困難學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由于受到各種因素影響,高等學校經濟困難生問題不斷顯現,這關乎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以及經濟困難生的深造學習,成為了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因此,本文客觀分析了高等學校經濟困難大學生自助政策問題,探討了其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等學校 經濟困難 大學生 資助政策 解決策略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經濟持續發展,政府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政策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現以政府為中心的多元資助體系為主,也就是說高等學校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政策日趨完善,資助對象、資助內容、資助方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客觀折射出國家政策在公平、效率二者間的權衡。為此,需要全面、客觀分析高等學校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政策存在的問題,通過不同途徑采取各種可行的措施加以解決,使其落到實處,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促使經濟困難大學生真正獲益,順利完成學業,走向工作崗位,更好地展現自身價值。
一、高等學校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政策問題
(一)獎學金無法顧及大部分貧困生
就獎學金而言,在幫助高等學校經濟困難生方面的作用并不明顯。通常情況下,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都會設立數額較高的獎學金,占高等學校自身資助學生一半以上的經費,也就是說這是高等院校資助在校經濟困難學生的關鍵形式之一。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最需要資助的特困生很少獲取獎學金,這是因為獎學金以獎優為中心,評定對象包括在校所有學生。而很多經濟困難大學生大都來自農村,教學條件、教學水平等和城市學校有著一定差距,成績并不是特別突出,導致很多經濟困難大學生字典里很少出現“獎學金”這個詞,與獎學金無緣。同時,和同齡普通學生相比,經濟困難大學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還有心理困擾,是否可以順利完成學業始終是他們所擔心的,還要花費部分時間、精力去勤工儉學,在學習方面并沒有過多的優勢可言。
(二)勤工儉學崗位有限
為了減輕經濟困難大學生經濟負擔,確保他們順利完成學業,高等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勤工儉學活動,而這也是貧困大學生最樂意接受的資助形式。但這類學生參加勤工儉學的時間并不是無限的,還會受到一些條件限制,勤工儉學崗位也非常有限,大都是保潔、值班之類的崗位。更為重要的是,所設置的勤工儉學崗位數量特別少,補助金額也不多,無法很好地減輕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負擔。同時,經濟困難類學生想要充分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去校外打工的機會也不多,家教是其主要形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此外,和教學工作相比,勤工儉學只屬于輔助性工作,和學校內部很多部門緊密相連,而各部門之間缺乏較好的協調性,導致所制定的管理體制不科學、不合理,無法指導實踐工作,經濟困難學生勤工儉學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甚至流于形式,無法滿足這類學生的打工客觀需求。
二、解決對策
(一)明確獎學金 助學金范圍
高等學校需要綜合分析自身運營發展實際情況,圍繞國家在這方面所制定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劃分獎學金、助學金范圍,充分顯現各自的特點,獎學金具有“獎優”特點,而助學金要具有“助貧”特點,有效解決經濟困難大學生根本性問題,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提高自身各方面技能,成為新時期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和國家獎學金相比,國家助學金在解決經濟困難大學生經濟問題方面更具優勢,要充分顯現其在這方面的主體地位,更好地發揮它已有的作用。就政府而言,必須出臺一系列更加具體的法律法規,要進一步明確國家銀行在這方面必須履行的法律責任,保證貸款可以按照規定的時間順利發放,及時解決經濟困難大學生經濟問題。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客觀分析各影響因素,構建全國聯網的個人信用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銀行的后顧之憂,放心如期發放貸款。而高等學校也需要通過不同途徑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誠信教育,需要構建經濟困難大學生檔案,定期更新、完善,為提高經濟困難畢業生還款率提供有利的保障。
(二)合理設置勤工儉學崗位
就高等學校來說,必須全面、客觀分析經濟困難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心理特征等,合理設置多樣化的勤工儉學崗位,特別是和他們專業相關的崗位,適當增加崗位人數,促進他們身心發展。還要多鼓勵他們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不同類型的兼職工作,特別是和自己專業相關的,把所學的專業知識靈活應用到實踐中,提高自身專業實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高等學校還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盡可能拓展各領域,開展更多高層次的勤工儉學活動,可以和社會實踐活動、課余科技活動相融合,甚至和教師科研工作、專業實習融合,不斷豐富勤工儉學活動形式與內容,使其更具實踐意義,更好地提高經濟困難大學生各方面能力。
(三)國家需要適當加大教育投入 充分利用社會力量
從某種角度來說,想要從源頭上有效解決貧困問題,必須通過不同途徑減少經費,而這離不開政府的宏觀政策,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支出,確保高等學校運作擁有足夠的資金,需要結合我國基本國情,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制度,以社會市場為導向,適當控制公辦高等學校規模,更加注重民辦高等學校的發展,適當降低公辦高等學校的收費標準,促使高等教育具有鮮明的“適度、公平”特點,大力興辦民辦高等學校,擴展高等教育規模,確保高等教育更好地走上大眾化道路,具有較高的運營效率。這樣經濟條件、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將擁有更多繼續學習的機會,更好地接受高等教育。此外,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工作需要借助國家、學校的力量,更需要尋求社會資助。高等學校要多角度、多層次充分展現自身優勢、影響力,多和社會不同行業、領域聯系,構建多途徑資助網絡,開展不同類型的捐資助學活動,讓企業正確認識捐資助學,政府也要充分發揮作用,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使其積極參與其中,促使更多經濟困難大學生得到資助。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知識經濟時代下,高等學校必須把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工作放在核心位置,需要通過不同途徑解決資助政策方面存在的問題,合理設置勤工儉學崗位,充分利用社會各界力量,促使經濟困難大學生得到資助,順利完成學業,更好地展現人生價值,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事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余秀蘭.60年的探索:建國以來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01:151-163+192.
[2]余鳴嬌,龐艷桃.受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育援助之對策[J].高教論壇,2010,10: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