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張守業
〔關鍵詞〕共情;班級管理;共贏
羅杰斯在《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一書中指出:共情就是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去想別人“應該”有什么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位置去“猜想”問題。在班級管理實踐中,班主任要善于學會“共情”,平心靜氣地從學生的角度體察、關照學生的心理感受,使自己的管理育人方式為學生接受、領悟,從而收獲思想上的“共鳴”、行動上的“共振”。
一、厚植根基,感受師生仁愛和本真
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過于強調教師的權威性,主張班主任作為整個班級的領導者、管理者,其地位高高在上。在這種理念下,許多班主任無視學生是一個個獨特的生命體,每人都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和觀念。因此,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往往是對立的,有人甚至用皇帝與臣民、警察與小偷、醫生與病人來比喻當下的師生關系,可見二者關系之僵化、情感之疏遠。這樣的師生關系很難實現班級良性運轉,更不利學生的健康成長。如果我們的教育工作一直存在著隨意性、零散性、應景性的傾向,忽視學生的需求,忽視他們獨特的心理特點,只是一味強調統一知識的學習、統一標準的訓練、統一榜樣的激勵……長此以往,教書育人就成了高懸空中的說教,又怎會進入孩子的心靈深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蔽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在這里,共情不失為一劑良方,它可使僵化的師生關系變得融洽、和諧,因為對學生情感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是贏得學生信任和建立良好關系的最有效途徑。因此,班主任要始終從每位學生的立場出發,仔細揣摩他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充分利用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借用學生的力量,營造氛圍、擇機交流。只有讓學生感受到你的誠意,他才能把你當作朋友,彼此才會擁有共同的話題,敞開心扉,產生認知共鳴和情感共鳴。管理,才會順暢通透;育人,才會豐盈明亮。
假期中,讀到了陳忠實的散文《晶瑩的淚珠》。文章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農村的孩子因家庭貧困提出休學一年,這在學校是極其普通的事情,教務處例行詢問給予辦理就是了。但教務處有個女教師,本能的反應是詫異和惋惜,“白白耽誤一年多可惜!”女教師說:“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認得你。每個班前三名的學生我都認識。”她將休學證書交給學生后,叮囑道:“裝好,別丟了。明年復學時拿著來找我。”看見學生把休學證書折疊裝進了口袋,她又從桌子那邊繞過來,將證書掏出來塞進學生書包,說:“明年這時候你一定要來復學。”然后她陪伴學生走出學校大門,并喊了一聲“等等”,走過來拍了拍學生的書包:“別把休學證書弄丟了。”此時,學生抬起頭來,猛然看見老師那雙睫毛很長的眼睛里充滿了憂傷的淚水……故事樸素得像白開水一樣簡潔,但卻令人從心底里感動莫名。這,就是共情。
二、構建平臺,打造班級活力與生態
學生是種子,不是瓶子。它需要被激活,而不是被灌滿。優秀的班主任定會“借力”,暫時放下自己原有的價值標準,借用學生的大腦思考他們的想法,借用學生的愛心感受他們的情感,始終把他們置于管理的出發點和核心位置。只有應學生而動,應情景而變,班級管理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
現實生活中,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不暢:要么是學生根本不愿意聽或不愿意敞開心扉說,要么是班主任一堆大道理往學生耳朵里灌,亦或是學生表面接受內心不服,這種溝通方式的效果可想而知。班主任應當把學生當作成長中的人,換位思考,感知位置,去理解學生的怠慢,包容學生的過錯,學會用共情的技巧去傾聽、交流。在傾聽中,班主任要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放低姿態,讓學生感到可親、可敬,從而大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真切感受到班主任對他的關注、理解、期待。
在班主任諸多的日常工作中,調整座位是最讓人頭疼的問題之一。考慮到高中階段的學生大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家長和老師難以說服他們,在一次座位調整中,我嘗試了一種方法:第一步,請每位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設計一張座位表,并且不記名自愿上交。第二步,將上交的座位表全部張貼出來,供大家觀看比較。第三步,請全體學生綜合所有的設計,總結出共有的特點。比如,哪些座位特別搶手,哪些同學是受歡迎的同桌,而哪些座位又是大家避之不及的。第四步,召開班會重點討論三個問題:為什么有些座位特別搶手,而另一些則不受歡迎?最受歡迎的同學有哪些共同的特點?我們應該怎么辦?學生們發現,每個人都希望坐在教室最舒適的位置,都希望同桌是一個能給自己帶來正能量的人,她(他)性格溫和,成績優良。你在選擇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選擇你。當終于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們會明白,老師在調整座位時的為難;他們會懂得,與其期待遇見一個性格溫和、成績優良的同桌,不如自己努力成為這樣一個人。這種基于開放、自主、平等的交流,藝術性地營造了班級師生、同學之間的和諧關系,學生的思想閘門充分打開。班級管理育人有理有據、有血有肉,它不是一種強制,而是一種浸潤。
三 、呵護品質,給學生以尊重和鼓勵
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流向大海。班主任要不斷地發現、激發、釋放和提升學生的優勢與潛能,仔細辨別學生處在何種情感狀態中,才能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為他們創設一個適合成長的空間。對學生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理想追求,教師要點贊;對于學生的不良興趣愛好,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教育引導,“任性”不得。
學生的真情實感只有在一種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才能得以自然流露和表達。這讓我想起了陶行知說過的一句話:“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正如一則新聞報道中所寫,母親問年幼的孩子:“如果媽媽渴了,又沒有水,而你有兩個蘋果,你會怎么做呢?”孩子想了一會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母親在失望之余問孩子:“能告訴媽媽,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孩子眨眨眼睛,一臉天真地回答道:“因為我想把最甜的那個給媽媽。”聽了這樣的回答,恐怕人人都會像母親一樣眼睛里閃動著淚花。可試想,如果母親不了解一下孩子的真實想法、不去聽一聽孩子的回答,她怎能收獲最后的幸福與感動呢?
四、貴在激勵,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和收獲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教師不能隨心所欲,任意涂抹;他們是一棵棵“瓜苗”,需要順其自然,遵循其生長規律。面對鮮活多樣的學生個體,班主任要盡可能地從學生的價值參照標準,來體會他們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內心體驗的情緒是什么,并將自己的感受有效地傳遞給學生。這樣,學生就會深深地感受到老師的真誠、親切和溫暖,形成共情認知和共情情感。有了這些情感鋪墊,接下來,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向著老師所期望的方向發展。這就需要班主任:對文靜內向、自覺性強的學生采取正向激勵和表揚為主的期待方式;對活潑大膽的學生采用正、反向激勵并施,表揚與批評兼有的期待方式;對于有能力但上進心不強的調皮學生,采用激將法,即反向激勵,故意對學生表示出不信任或失望,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斗志;對于那些不踏實、粗心、自滿的學生,要在表揚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批評,幫助他們克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只有理解學生、接納學生,開誠布公,深入分析他們的心理、學習狀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有效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共情不僅是一種管理藝術,也是一種教育智慧。所以,聰明的班主任一定要善于運用“共情”:向學生借力,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管理藝術;向學生借愛,理解并尊重學生的渴求;向學生借腦,完善自己的育人智慧。善共情者,方能共贏。
(作者單位:山東省沂南第一中學,臨沂,276300)
編輯/于 洪 終校/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