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
【摘要】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辦學形式的有益補充,有助于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完善和規范,對我國教育產業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本文從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合作的意義出發,提出了對于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國際合作;發展問題
一、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的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就業市場的迫切呼喚,國家政策的引導與鼓勵和創建國際知名高職的愿景驅動下,高職院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來促進國際化進程勢在必行。國際合作辦學是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學習先進教育管理理念、辦學經驗、相應資源,培養出具有國際化就業能力和素養,有較強職業競爭力的人才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時期,高職院校應主動承擔起適應社會需求的使命,以滿足國內經濟結構轉型的需要,滿足經濟全球化對國際化勞動力的需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尤其是優質高等職業教育的需要,滿足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提升、多樣化發展的需要,應對國外教育機構的競爭。
二、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首先,惠生性合作目標與逐利性合作目標的矛盾。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就明確表明,國際合作辦學在我國屬于公益性事業,因此要保證高等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的公益性。所以,我國高職院校的國際合作辦學要堅持公益性,同時保障惠生性,既不能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又要保障更多的學生可以受益終身。但根據目前發展現狀,部分高職院校背離中外合作辦學的惠生性原則,以盈利為合作目標的現象時有發生。其次,規范化質量管理與無序化質量管理的矛盾。近年來,我國高職領域的國際合作辦學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并且已經從規模發展發展到了項目內涵建設的階段。規范化的質量管理是合作雙方順利開展合作的需要,是我國職業院校提高辦學水平的需要,是受教育者接受高質量職業教育的需要,是保證高職院校國際合作高水平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建設國內社會發展急需且相對薄弱或空白的應用型專業或高新技術類學科,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及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合作辦學模式是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規范化發展的關鍵。 但是,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在質量管理實踐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專業設置的混亂,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合作關系不穩定等現象常常出現。合作關系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合作模式較為單一,以及中方管理主權淡化。現有的高職院校合作辦學主要是以“引進來”為主,即教育輸入較多,而“走出去”的境外合作與教育輸出還相對較少。最后,制度化監管系統與自發性監管系統的矛盾。制度化的監管系統是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規范管理的需要,是國際合作辦學依法順利進行的需要,是不斷提高合作辦學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需要。2009年教育部頒布了《中外合作辦學評估方案(試行)》,對依法批準設立和舉辦的國際合作辦學進行合格性評估,但是其評估對象僅限于本科及以上高等學歷教育的國際合作辦學,對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并未提及,教育部相關網站上公布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名單也是僅限于本科及碩士以上層次的信息。這就使得高職院校的國際合作辦學處在相對自由發展,而沒有專門的組織和機構,規章和制度管理的境地。所以,國家對高職層次的國際合作監管水平還低于對本科及碩士層次的監管水平。但是在現實發展中,高職院校更需要“兩個平臺”和“兩個機制”的監管保障,以貫徹高職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可以不斷開放,規范管理,依法辦事,穩步發展。但在優質資源運用與管理上,還存在資質認證不統一以及處罰與退出機制不完善的情況。
三、高等職業院校國際合作辦學創新發展的建議
(一)積極開展多樣化的合作模式。在目前國家教育經費緊張、投入不足的情況下,以多種模式與國外大學開展的聯合辦學,使得雙方共同承擔教學、管理工作,通過引進國外優秀教師和教材、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教學方法,培養在素質、知識和能力諸方面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化的人才。如專家“授課”模式,即通過“請進來”,邀請學者來訪,組織開展研討和講學來實現交流的模式;校內交流模式,即利用各種資源不用出國(境)參與對外交流的模式,這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留學生和交換生資源,加強與他們的交流與溝通;出國交流模式,即通過“走出去”直接參與學校組織的對外交流活動來實現。通過多種合作模式的開展,為更多的學生提供開拓視野、提高綜合素質的機會。
(二)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合作辦學的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學習國外先進的辦學思想。比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學生學術道德水平的建設,注重教學的獨立性和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動性等等。國內外在本科教學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國高職院校更強調課堂教育本身,而國外更強調課后學習。我們以前一直認為中國的本科教育比美國的本科教育更加嚴格、緊張,但我們的學生出國后才深切感受到,國外大學本科生的學習遠比在國內緊張的多,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獨立思考,更多的時間查閱資料,更多的時間相互交流,才能夠較好地完成作業、通過考試,這種辦學思想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三)進行全方位的國際化合作。只有加強雙方教師和學生的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高職院校的教師真正學到國際一流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在合作過程中,我們尤其要注重對量大面廣的本科生的國際化教學,而不是只針對少數個別學生的國際化交流和教學。
(四)建立高水平專業的外事工作隊伍。新形勢下復雜的國際關系決定了外事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情況復雜多變的特點,外事干部隊伍建設是做好外事工作的根本保證,他們平時必須處理大量的事務性工作。這些工作要求除外語水平必須過關外,更要有良好的政治和業務素質,熟悉黨的方針、路線和外交政策以及法律法規,遵守外事紀律,掌握科學的管理知識和管理手段,具較強的組織協調、公關交際、獨立工作、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因此,各個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加大外事工作隊伍建設,吸納留學歸國人員和專業視野開闊、具有較高管理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加入外事隊伍。
參考文獻
[1]曾滿超,王美欣,藺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國際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4):7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