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勁
內容摘要: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競爭優勢逐步由節約原材料、提高生產率轉向了控制物流成本,如今建立高效物流系統已成了提升企業利潤率的“第三利潤源泉”。但是國內企業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落后、管理模式滯后、成本控制能力差,這些導致企業物流成本過高。為此,應通過優化企業物流管理模式、創新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優化物流成本控制過程等方式,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
關鍵詞:企業物流成本 成本核算 成本控制 物流運輸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競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競爭逐步從節約原材料、提高生產率等逐步轉向了控制物流成本。隨著企業競爭方式的轉變,建立高效物流系統成了提高企業利潤率的“第三利潤源泉”。當前,國內企業多為加工制造業,這些企業勞動成本低、柔性生產能力強,有著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但是我國企業物流成本卻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并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制約。據有關機構調查顯示,我國企業物流成本普遍較高,社會物流總成本約GDP的20%,然而,美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物流總成本為GDP的10%左右。物流成本過高是制約國內企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為此,應深入研究企業物流成本控制所面臨的問題,探究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方法路徑,以更好地提升企業的物流管理能力。
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理論解讀
第一,物流與物流成本的內涵。物流是指通過采購、存儲、分揀、包裝、配送、運輸等方式,實現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流動的活動與過程。也有學者認為,物流是為了提高原料、制成品的流動與儲存效益而進行的執行與控制過程,主要包括需求預測、訂單處理、分銷配送、交通運輸、物資搬運、退貨處理等環節。此外,物流也是供給鏈管理的重要內容,物流系統的整合與優化有利于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物流成本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詹姆斯·R·斯托克提出的,斯托克認為,物流成本是產品及原材料在采購、包裝、裝卸、運輸等過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的總和(周啟蕾,2001)。也就是說,物流成本是企業的原材料供給、生產加工、產品銷售等過程所消耗的全部物流費用。
第二,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意義。首先,控制物流成本有利于更好地把控整個物流過程。物流運作涉及多方面經濟活動,是一種功能性作業,只有對物流過程進行定性分析、定量管理,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對企業而言,有效控制采購、倉儲、包裝、運輸等環節的物流成本,有利于清楚了解供給鏈的各個環節,優化物流過程中運作效率低下的環節,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從總體上看,企業物流成本控制包括預測、決策、預算、控制、反饋等環節,在諸多物流環節中,成本控制是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環節,預測、計劃、反饋等都以物流成本控制為服務對象,是為了更好地節約企業物流成本。
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現狀分析
第一,企業物流管理能力較差。在西方發達國家,物流成本控制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并成為企業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但在國內許多企業缺乏現代物流理念與物流成本控制意識,只是將現代物流簡單理解為運輸、倉儲等低增值服務,并未將物流當成優化生產經營的重要方式。比如,許多企業并未建立專門的物流管理部門,采購、倉儲、運輸、配送等物流活動常常由不同部門負責,這些導致企業物流管理效率較低。此外,受工業化、信息化水平制約,國內企業物流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有效整合企業物流的各個環節,導致企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比如,許多企業仍采用條塊、部門分割的方式進行物流管理,并未從優化供應鏈的角度整合供應、生產、銷售等物流環節,導致企業物流成本比較高。
第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落后。在國內許多企業仍采用傳統的成本計算法進行物流成本核算,不能科學有效地分析企業物流成本。比如企業財務報表中,物流核算僅包括運輸費、商品保管費等費用,人工成本、設備折舊費等均未被列入物流成本核算中。再如,在企業財會制度中,會計項目下并沒有“物流成本”一欄,物流成本都被納入“費用”一欄之下,供應、生產、銷售、回收、廢棄等并未被作為物流成本進行核算。顯然,這種傳統的物力成本核算方法不能準確反映企業物流成本(高方瑜,2002)。此外,在當前財務制度下,企業片面重視折舊、裝卸、運輸、倉儲等顯性物流費用,反而忽略了異地調貨、回程空載、庫存成本等隱性物流成本,這也不利于企業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物流供應鏈成本過高。當前,國內企業的訂單處理時間較長,特別是國有企業的訂單時間處理更長,直接影響著客戶的正常使用,并增加了企業的物流成本。此外,我國交通體系不健全、運輸效率低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這些提高了企業物流運輸成本,有時商品運輸成本甚至會超過商品價格,這無疑提升了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難度。最后,我國包裝工業發展滯后,在商品裝卸、存儲、貯運經常發生破損、霉變、滲漏等問題,這些直接提高了企業物流成本。
第四,物流管理制度發展滯后。從國家層面上看,當前中國物流業仍采用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水運、空運、公路等分別隸屬于不同管理部門,產生了許多物流管理問題,如管理級層較多,管理機構復雜;部門協調性差,推諉扯皮現象多;行政審批多,管理效率不高等。這些物流管理問題影響了物流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制約了物流運輸資源的有效整合,也導致國內物流企業的小、散、弱。從企業層面上看,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成了優化資源配置、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但是在企業經營活動中,信息技術多被用于財務管理、生產管理、辦公自動化等方面,而在物流管理方面應用較少,影響了企業物流管理的專業化、科學化發展(王煒等,2004)。
第五,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善了物流運輸條件。如2013年我國鐵路里程超過10萬公里,鐵路網密度達到106公里/萬平方公里,蘭新線、寶成線、渝黔線等鐵路干線也相繼通車;2013年我國公路里程超過440萬公里,已基本形成了“五射兩縱七橫”的公路網絡體系,等等。這些說明我國物流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基礎設施規模仍比較小,運輸網絡密度仍比較低,尚不能滿足物流業的發展需要。此外,國內物流企業設施普遍比較落后,裝卸、搬動、運輸等自動化程度低,貨物流轉周期長,倉儲現代化程度低,無法滿足現代物流作業需要。最后,我國物流效率較低,倉儲業發展滯后,利用效率低下,據倉儲協會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國內汽車回程閑置率高達35%,倉庫利用率僅為78%。這些充分說明我國企業物流成本控制能力較差,企業物流成本控制有著較大的開發空間。
優化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實踐路徑
第一,創新企業物流管理模式。首先,建立物流管理體制。在物流成本控制中,企業可以根據生產規模、生產程序、原材料采購、產品銷售等業務特點,建立適合企業物流運行的管理體制。在企業物流制度建設中,應以資源管理、人工成本控制、物流運輸成本控制、倉儲管理等為基本內容,建立完善的物流成本管理制度。同時,還應建立物流成本優化激勵機制,將物流成本控制與員工工資、獎金等結合起來,以更好地提升員工的控制物流成本的積極性。其次,建立企業物流工作協調機制。企業物流活動包括原料采購、物流運輸、生產加工、產品銷售等環節,涉及財務、生產、銷售、采購等部門,有著形式多樣、內容復雜等特點。因而,在企業物流成本控制中,要明確企業各個部門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的具體責任,提高企業物流管理效率。比如,物流部門與財務部門的業務計劃應當相一致,這樣才能統籌安排人、財、物,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此外,優化企業物流供應鏈。企業物流活動是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產品加工、商品銷售等環節都涉及物流活動。對企業而言,物流活動周期越短,物流成本就越低。因而,在企業物流管理中,要對原料采購、運輸、倉儲、包裝、銷售、回收等物流過程進行優化,盡可能削減物流環節、降低物流成本。
第二,健全物流成本核算體系。在企業物流管理中,要不斷創新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健全物流成本核算體系,準確核算每個物流環節的發生成本,分析企業物流過程的不足之處(潘衛紅,2016)。首先,可以改變成本中心劃分。在物流成本核算中可以將物流部門與生產部門都看成成本中心,把物流成本劃分到成本中心,并將物流成本中心的成本看成期間費用處理,這樣可以為材料存貨估價提供可靠依據。其次可用ABC(Activity Base Costing)成本核算法。ABC核算法是指將企業所消耗資源分配到生產作業中,將作業成本分配到成本對象中的核算方法。通常,可以采用ABC核算方法進行物流成本分類,將物流活動中所消耗資源分配計入物流作業,這樣便于清楚了解企業物流成本。
第三,優化物流成本控制過程。企業物流成本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個環節,對這些環節進行分析和控制,有利于更好地控制企業物流成本。一是事前控制。事前控制是指對企業物流過程進行總體規劃,編制企業物流成本預算等。在事前控制中,要了解物流成本控制所涉及的因素,并根據企業物流狀況選擇最佳措施和方案,為企業物流活動提供科學規劃。通常要用以作業為核心的物流成本核算系統,并根據企業物流活動預算編制物流成本控制程序、模型、方法等,分析原料采購、商品運輸、貨物倉儲等影響作業成本的因素,編制物流成本預算,盡可能提高企業前饋控制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有效性。二是事中控制。事中控制是指對物流成本的形成、偏離等進行分析,分析企業物流成本偏離預定目標的內在原因,及時采取措施優化物流活動,控制物流成本。現場控制包括局部控制與綜合控制兩方面內容。所謂局部控制是指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某個物流環節的成本支出,以實現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目標。在企業物流活動中,運輸與庫存總是貫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始終,采購、包裝、裝卸等都與這兩個環節有關,為此應將運輸和庫存作為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核心環節。比如,在倉儲成本控制中,可以將簡化手續、提高倉庫利用率、縮短儲存時間等作為核心環節,通過定量訂貨、經濟訂貨批量、定期訂貨等方式降低倉儲成本,優化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綜合控制是指對物流活動進行綜合性、系統性控制,優化企業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實現企業供應鏈的有機銜接與物流成本最小化。在綜合控制中,可以從企業物流管理模式著手,將企業內部物流成本作為重點控制對象,使企業物流成本更清晰、更透明,以更好地提升企業物流效率。三是事后控制。事后控制是指在企業物流成本發生后,對物流成本與物流預算進行對比,分析實際成本和目標成本的不同之處,進一步優化企業物流活動,以節約企業物流成本。在反饋控制中,通常可以采用模糊控制法、數量統計法等方法對各種數據進行分析,以更好地優化企業物流成本控制。
第四,優化企業物流外部環境。企業物流成本控制不僅與企業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物流模式等密切相關,還與國家宏觀物流環境有著緊密聯系。因而,應制定科學有效的物流政策,加大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不斷提高物流行業的標準化程度。比如,在物流政策上,政府應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制定物流發展規劃,出臺促進物流業發展的稅收、金融、投資等政策,努力為物流企業創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上,要加強高速公路、交通樞紐、高速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還要建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在物流管理上,應徹底打破公路、鐵路、空運等條塊分割的物流管理體制,在整合各種物流管理資源基礎上建立責權明晰、管理順暢的現代物流管理體制。最后,要大力推進物流標準化建設。比如,在儲存、運輸、識別、包裝、銷售等環節都應當逐步與國際物流標準接軌,以提高企業物流效率,并為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物流成本控制是企業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企業效益的重要途徑。因此,應從企業物流成本過高、物流管理制度落后等現狀出發,通過優化物流成本控制過程、完善物流管理制度等方式,降低企業物流成本。
參考文獻:
1.周啟蕾.物流成本的性狀及其優化決策[J].上海海運學院學報,2001(2)
2.高方瑜.簡述產品銷售預測與生產物流成本降低之間的關系[J].物流技術,2002(9)
3.王煒,陳俊芳,張平.物流成本核算體系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4(1)
4.潘衛紅.我國物流金融業務模式創新思考[J].商業經濟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