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寧,彭琛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涉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
獨立學院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教學探討
廖寧,彭琛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涉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闡述了計算機系統結構的重要性,分析了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困境,針對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特點,結合作者多年教學過程中摸索的經驗,提出解決思路,探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本課程在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中發揮作用。
計算機系統結構;獨立學院;教學探討
在當前的招生就業形勢下,獨立學院將面臨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局面。如何讓獨立學院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改變以前獨立學院畢業生不利的就業競爭形勢,就必須摸索出一條適合獨立學院發展現狀、具有獨立學院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也是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能夠持續生存的重要基礎[1]。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從基本的設計和開發能力著手,如具體的軟件開發或者硬件開發等技術和技能,這直接關系到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其次還必須注重培養從系統的角度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這將影響到學生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時的發展前景和發展空間。《計算機系統結構》就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這樣一門課程。
目前,由于就業導向和硬件教學薄弱等因素,在計算機專業教與學的過程中普遍存在“重軟輕硬”現象。作者所在的獨立學院,無論從開課計劃的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的定位,教學環境和實驗設施的配置,都側重于軟件人才的培養[2]。我院的《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課時少內容多,教學難度大。本課程與其他學科有交叉,如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等,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對各課程知識融會貫通,獨立學院學生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對重點難點問題掌握困難。二是純理論教學,缺乏實驗環境,沒有配套的實踐教學環節。面對枯燥的理論和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知識難以鞏固,無法獲得對計算機系統結構性能改進的直觀認識。三是課程的內容比較空泛,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材內描述的機型,多為年代久遠的古老機型,與實際生活中接觸和使用到的計算機相差甚遠,學生難以想象和理解。 四是強調知識的掌握,忽視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講述的過程中,多以運算和分析作為實例,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一是沒有相關的課時,二是沒有相關的實驗設備。五是隨著課程的深入,知識點的增加,學生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混淆不清,降低學習效果,打擊學習積極性,加之部分學生認為此門課程與以前所學課程知識點有重復,缺乏獨立認知,對計算機系統應用的開發幫助較小,因此學習興趣不濃,對課程不重視。
獨立學院的學生是按照本科第三批次分數線招生,錄取分數不高,學生的家庭狀況較好,比較注重物質方面的追求,思想紀律要求不嚴格,學習主動性不夠,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自控能力較弱。進入高年級后,學生之間的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差異較大,遇到《計算機系統結構》這種學習難度較大、理念知識相對枯燥的課程,一些學生不愿花時間精力去深入鉆研,沒有主動思考為何而學、學有何用,只求課程考試能夠通過。這種學習的惰性,以致本門課程在學生中重視程度不高,學習效果不佳。
如何能夠讓學生更好的認識、學習、理解這門課程,學以致用,學有所為,學有所樂成,是本課程教學的基本出發點。
3.1明確課程目標和課程定位
計算機系統結構教學內容與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數據結構、數字邏輯等課程相關。尤其是與計算機組成原理內容有一定的重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理順教學思路,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采取差異化教學方式,使學生既明確各門課程之間的關聯和銜接關系,也深入了解本課程的內容特點,掌握課程的學習重點,是提高本課程教學質量的前提。
3.2加強課程網絡資源的建設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的信息來源非常廣泛,知識的習得,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老師的講授,可以借助互聯網便利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之外,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把一些在課堂上難以完全掌握的教學內容遷移到網上,把網絡平臺作為課堂的有力補充與拓展。作者根據《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教學的需要,設計開發了“計算機系統結構”網絡學習平臺,滿足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需要。
“計算機系統結構”網絡學習平臺基本功能模塊如圖1所示。學生通過注冊登陸,首先在“學習任務單”的指導下學習或查找該微課程的基本原理和相關知識。并且通過“學習任務單”明白學習任務和知識能力目標。然后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習相關知識,微課視頻是由任課老師根據某個專題知識,通過案例或者題目對內容進行知識的深度講解,學生在上課之余,通過視頻的學習,對該知識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學習任務目標的要求。并且由于微課視頻可以反復播放,也可以在某個時間點暫停,因此學生可以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強度。
通過學習微課視頻,掌握相關知識后,學生進入“進階練習”環節檢驗自己的的學習成果,從而達到學以至用的目的。“進階練習”包含5套試卷,只有一次性答對任意試卷的所有試題才能算作學習完該知識點。如果學生在學習該專題知識過程中出現了任何問題,都可以在“互動交流” 平臺中以留言的方式向授課老師提出,老師及時進行回復,同時其他學生可以對問題和答疑進行查閱和評論,這樣,不僅能夠方便教師實現單獨指導,也為更多學生提供了借鑒學習的機會。主講老師在課程中出現的相關資料,將發布在“相關資料”中,方便學生下載課程資料,供其深度學習。同時,也保證了學生課堂學習和課下學習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圖1 “計算機系統結構”網絡學習平臺基本功能模塊
3.3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中,對每一堂課的設計和實施,將對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起到重要作用,是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最活躍因素。面對信息來源廣自身要求高的大學生而言,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已無法激發學習動力,故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轉換師生角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比如,在講述流水技術和流水處理機這個知識點時,采取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通過提前預習,搜集資料,準備課件,學生把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用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學生。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教學的組織者,轉變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咨詢者、指導者,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課堂講述,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切實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不斷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
3.4改進考核機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改變學生只重視考試結果,不重視學習過程的狀況,加強學習過程監控,完善學習效果評價,采取“多措并舉,百花齊放”的原則,提高平時考核在總成績中的權重,在平時教學中采用課堂問答,小組討論,作業、指定課外參考書籍閱讀,提交研究報告等多種形式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持久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完成各階段的學習任務,將考核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
3.5重視科學研究與課程教學結合
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融入課程教學,學生參與,接觸最前沿的科技發展信息,了解科學發展動態,實現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有機結合。
時代在變化,社會環境在變化,學生對自身的學習需求也在發生變化。需要老師不斷掌握學生學習動態,改變教學方法,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習效果,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筆者從教以來一直不斷努力推進教學改革,如今積累了一些經驗,也取得不俗的成績,但仍有許多不足,前路漫漫,唯有不斷求索。
[1] 廖寧.層次化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圖形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9):135-137.
[2] 常瑞,何紅旗,黃浩煒,等.面向系統能力的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教學內容設計[J].計算機教育,2014(10):58-61.
[3] 楊銳.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福建電腦,2011,27(8):190-191.
(責任校對王小飛)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23
20160411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教改項目
廖寧(1982-),女,湖南湘潭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計算機系統結構、圖形圖像處理、智能算法等方面的研究。
G642
A
1674-5884(2016)08-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