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琴
摘 要: 閱讀能力在高考和素質教育中顯得非常重要,本文通過分析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方法及其原因以探討培養閱讀能力的問題。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閱讀能力 培養方式
2016年高考落下帷幕,縱觀近幾年高考歷史試題,會發現這樣一個變化:歷史高考題的材料閱讀在增加,這是因為把材料作為命題的依托和背景,通過創設新的情境設計試題已經是歷史試題的發展方向。考生的閱讀能力不足,成為近年高考失分的首要原因,平均約50%的失分和這一因素有關。在歷史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加強歷史學科學習能力的培養,歷史學科要求培養的學習能力包括閱讀、觀察、分析、概括、思維等多方面能力,其中最基礎的能力是閱讀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可見閱讀能力非常重要。高中歷史教學必須適應社會需要,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中學生歷史知識主要來源于歷史教材,怎樣利用歷史教材培養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教學中我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
一、激發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試驗已證明: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全部才能發揮80%以上;而做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揮20%。這告訴我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前提條件。實踐證明:凡是有濃厚閱讀興趣的,其閱讀能力強于沒有閱讀興趣的。歷史資料豐富多彩,新教材內容增加了大量原始資料、圖片、歷史故事,教師要善于利用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閱讀能力。
二、加強對歷史閱讀方法的指導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加強歷史閱讀方法指導至關重要,是閱讀能力培養的關鍵。教學中常采用的閱讀方法有:
1.提綱式閱讀法。教師在課前編寫導學案時,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精心設計好閱讀提綱,如學習《辛亥革命》時,可列出這樣的閱讀提綱:“一、革命的背景和條件(經濟、階級、組織、軍事、思想基礎、有利時機);二、革命的過程(武昌起義、各省響應、民國成立、高潮過去);三、革命的結果(確立資本主義政體——民主共和制);四、歷史意義(功績、局限)。”讓學生從上述提綱的提示中閱讀教材,獲取信息,很自然就能理清思路,抓住教材重點,掌握重大歷史事件。以后再遇到相似內容時,學生自然會懂得如何閱讀教材。
2.問題式閱讀法。教師課前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編寫導學案時要精心設計幾個知識性、思想性較強的思考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問題。怎樣轉化問題呢?可把教材的單元題目、每課課題變成問題。如人民版必修(Ⅲ)專題一的題目是“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可以變成如下問題:中國傳統思想有哪些?其中主流思想是什么?主流思想的發展歷程如何?第3課課題是“宋明理學”,可以變成如下問題:宋明理學產生的背景是什么?宋明理學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宋明理學有什么影響?課堂上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在閱讀中探究問題,從而達到掌握教材重點知識和培養閱讀能力的目的。
3.線索式閱讀法。歷史具有時序性,以時間為線,能快速完成文本的閱讀;還有事件發生發展線索: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抓住了線索,也就抓住了文本知識的主干,以此為基礎分析,事半功倍。理清線索是歷史學習中把厚書讀薄的一種有效學習方法。在專題史教學中,通常把事物的發展歷程作為線索。例如:閱讀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時,可以按照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鞏固”、“完善和發展”、“加強”、“強化”、“進一步加強”這條線索進行閱讀記憶,掌握知識。
4.聯系式閱讀法。歷史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尋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加以歸納總結,從而降低學習難度,提高閱讀效率。如閱讀教材啟蒙運動時,我們可以聯系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甚至聯系到古代智者運動,從而加深理解歐洲歷史上思想解放運動和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歷程。
5.比較式閱讀法。比較閱讀法是指將兩種或多種材料對照閱讀,分析其相同點和不同點的閱讀方法。這是使思維深化的重要手段,通常貫穿閱讀思維的全過程中。例如:在閱讀“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可以把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比較閱讀,選好比較的角度,找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對于同類事件、同代人物、同時事件等史實,為避免混淆,強化記憶或者歸納異同,掌握規律,可以釆取比較閱讀法,從而在比較閱讀中提高學習能力。
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有針對性地進行歷史閱讀能力的實踐訓練是閱讀能力培養的突破口。歷史閱讀能力絕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必須經過學習和訓練才能具備。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所說:“閱讀要達到真正了解的地步是要經過練習的,這是一種技能,凡是技能唯有在實踐中才能練就。”要使教師傳授的閱讀方法轉變為學生的閱讀能力,需通過大量的思維訓練活動完成。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活潑多樣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思維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在思維訓練中提高閱讀能力。適當的、高質量的習題訓練能夠起到鞏固知識、彌補閱讀缺漏、培養閱讀能力的作用。
影響中學生歷史閱讀能力培養的因素很多,普遍原因有:興趣不濃,基礎太差,方法不當。三者中解決了興趣和方法問題,其他問題可迎刃而解。因為只有學生對歷史課產生興趣,才會覺得歷史課有意思,也就愿意認真上課,基礎慢慢扎實。再采取一些合理的方法,學生的能力自然上升,反過來促進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所以,高中歷史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為出發點,恰當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篩選、運用材料,有針對性地進行歷史閱讀能力的實踐訓練,有效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要重視,要長期堅持、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