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圓
摘 要: 盡管近年來我國在農村薄弱學校改造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改造結果與目標還有很大差距,現有改造方式亟待變革。在網絡科技發達的當下社會,教育信息化成為改造農村薄弱學校的必然選擇。吉林省榆樹市弓棚鎮武龍中學在校長的帶領下,通過建設本土化數字校園,由一所生源差的農村薄弱學校發展成為與城區學校辦學水平相當的地方中學。武龍中學的經驗告訴我們: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造需要具有變革精神的校長,同時要與時俱進,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改變落后的辦學條件。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 薄弱學校 改造路徑
由于歷史和現實種種原因,我國農村存在大量薄弱學校,是我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巨大障礙。我國政府已意識到農村薄弱學校問題的嚴重性,并積極采取措施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但由于措施乏力及方法不當等原因,薄弱學校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1]。本文從教育信息化視角,結合武龍中學本土化數字校園建設之路,探尋薄弱學校改造的基本路徑,為我國農村薄弱學校改造提供有益經驗。
一、教育信息化的興起及含義
教育信息化是在20世紀90年代伴隨美國“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提出而出現的。在美國“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中,特別把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作為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實施途徑。美國這一舉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積極反應,許多國家的政府相繼制訂了推進本國教育信息化的計劃[2]。
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征是開放、共享、交互、協作。教育信息化對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具有深遠意義,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武龍中學由弱到強的歷史考察
(一)武龍中學的歷史背景。
改造前,武龍中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薄弱學校。一是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閉塞;二是學校基礎設施陳舊,建筑都是破舊的平房;三是師資力量單薄,全校40多名教師平均年齡47歲,多為民師轉正或中師畢業;四是生源流失嚴重[3]。
改造前,武龍中學面臨學校教育質量難提高,缺乏辦學活力難發展,教師工作沒干勁,學生學習沒興趣,辦學社會聲望低等一系列困境。
(二)武龍中學的轉變過程。
1.校長帶領全校師生轉變辦學觀念。武龍中學校長郭立國從上任開始就研究探索學校特色發展的突破口,在接觸到“智慧校園”概念后,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國家政策,研究國內外數字校園建設經驗,認為信息技術是改變農村學校落后現狀的有效途徑。因此,武龍中學把組建數字化校園作為打破當前學校教育發展僵局的突破口。
2.探索本土化數字校園之路。武龍中學在自有經費嚴重不足、技術人才匱乏、數字化設備欠缺的基礎上,開始摸索自建本土化數字校園。首先,武龍中學根據學校現狀及實際情況,利用現有成熟而廉價的科技產品及簡單實用軟件實現學校本土數字化,力求科學、實用、規范、先進,同時不苛求所有方面都高科技和數字化,提倡二次利用和改進完善。在班班通的裝備安裝上,武龍中學在裝了兩套標準液晶交互式多媒體后,動手用大屏液晶電視、電腦、HDMI線、班班通講臺組裝,提前半年多裝備齊全。其次,在校園網絡建設上,武龍中學克服農村學校寬帶通信水準低的通病,自購先進的多WAN口路由器,申請4條家用寬帶,自己合成一個8M的寬帶互聯網。同時,基于此組建了完善的校園局域網,實現了無盲點、全覆蓋的校園無線網絡,還自己架設了遠程教育資源、共享資源、管理等服務器。最后,加上長春市電教館和東北師范大學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提供的相關硬軟件支持,武龍中學逐步建成了包括學校管理、教學、德育、校園文化、信息交流、圖書管理、校園安全在內的“本土化數字校園”。
3.數字化校園現狀。當今武龍中學進入校門,射頻條碼胸牌就會自動準確記錄師生出勤情況;學校里無線網絡全覆蓋,班班都有多媒體,教師備課數字化;課間課后,師生可隨時調取任意課堂的任意內容學習應用,也可到專業的“校園微直播間”錄播自己喜歡的素材;借閱圖書只需在網上提交預約,就會有管理員分門別類地收集好送來。
(三)武龍中學在數字化環境下走向強大。
數字化環境讓武龍中學教師們的教學方式逐步轉變,從傳統“教為主學為輔”的方式,向數字化學習環境下以學為本、以提升能力為主的方向逐步過渡,培養師生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習慣。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明顯提升,100%的任課教師能用,75%以上喜歡用,50%以上能創新應用。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提高,90%以上的學生喜歡數字環境下的學習。數字化環境下,武龍中學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辦學活力進一步增強,整體辦學水平優于部分城區學校,拉近與市區學校的差距,得到學生家長的認可。
三、武龍中學由弱到強的經驗啟示
(一)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造需要具有變革精神的校長。
一般認為,薄弱學校指在特定時期和特定區域內,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生源狀況不理想、教育質量低下和社會聲譽不佳的學校。但是這樣的概念界定,更多反映的是薄弱學校的外在特征。實際上,薄弱學校的存在更在于發展主體的缺位、自我認識的缺乏及自我發展能力不足。一直以來,都是政府加大投入改造薄弱學校,當然政府在薄弱學校改造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但政府對薄弱學校的改造屬于外在力量拉動,薄弱學校要實現真正的轉變須靠自身主動發展。薄弱學校能否主動發展和是否具有一位富有變革精神的校長有直接關系。通過武龍中學的案例可以看出,富有變革精神的校長會帶領全校師生迎接挑戰,奮發圖強,給學校給來生機和活力,趕上先進學校。因此,當下農村薄弱學校改造中,校長要樹立主動發展的理念,帶領學校用自身的力量實現轉變。
(二)農村薄弱學校改造要與時俱進,善于運用信息技術。
在網絡科技發達的當下,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造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彌補自身缺陷。通過武龍中學的案例可以看出,信息技術不僅能彌補農村薄弱學校在硬件上的不足,還可以縮小農村薄弱學校與優質學校在師資上的差距,達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效果。因此,在現今農村薄弱學校改造中,應大力提倡運用信息技術,提升農村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早日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永強,范先佐.內生發展:薄弱學校改造路徑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2013(04).
[2]馬學華.教育信息化對教學的影響[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01).
[3]李丹.一所農村校的“智慧校園”探索之路[N].中國教育報,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