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潔
摘 要:交互式電子白板逐步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育資源和技術,它能有效將傳統的黑板與幻燈片進行結合,也更好地彌補了幻燈片的不足,讓教師操作起來更加方便、快捷,很好地突破了圖形教學中的重難點。
關鍵詞:交互式電子白板;空間與圖形;有效教學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交互式電子白板豐富多彩的呈現形式,充分調動了腦、口、手、耳等各種感官,提高了學生互動學習的質量。下面就談一談在教學“空間與圖形”這部分內容時與交互式電子白板相融合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情境中渲染—創設課堂生態思考的前提
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據教學難點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采取新穎的教學手段,來創設最佳情境,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一課中(以下都會以此課為例),教師邊講故事邊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資源儲蓄功能演示Flash動畫:物體(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在沙灘上快樂玩耍并留下腳印這一情境,直接把學生帶入了美妙的圖形王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喚起了學生已有的踩腳印這一認知經驗,為接下來從物體上畫下平面圖形提供了依據。這樣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資源儲存、拖拉和動畫播放等功能,教學中說不清道不明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及時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將教學中陌生難點不經意間滲透于學生腦海中。
二、技術中融合—打開課堂生態思考的通道
教學應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縮短知識與主體間的距離,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去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習能力。在教學時,教師借助踩腳印的生活經驗,解決了“面從體出”的難點。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涂色和拖拉功能,演示了面從體上移下來的過程。顏色改變進一步讓學生清楚體和面間具有對應的關系。這里深刻感受到交互式電子白板的簡單拖拉涂色功能竟能創造出這么神奇的“魔力”,它讓一些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發揮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難題,從而分散、簡化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
三、操作中生成—構建課堂生態思考的元素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實際操作的效果會受很多因素的限制和干擾,如數量有限、反饋形式缺乏、注意力難以集中等,迫使學生失去了很多動手探究的機會。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功能就實現了學生操作探究的夢想,給學生提供操作機會,增加互動空間,形成積極的探究意識。在教學時,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存儲復制圖片的功能,小棒圖沒有數量的限制。學生直接在白板上利用拖拉旋轉功能,拼擺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及時呈現不同擺法,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回放功能了解擺圖形的全過程。此外,在觀察、分析、比較和溝通中,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探照燈功能,促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不受其他因素干擾。交互式電子白板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實踐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在不斷的觀察比較中提升——加深對圖形特征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游戲中辨析—凸顯課堂生態思考的命脈
游戲可以引導出學生的學習天性。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入課堂的時代,我們要思考怎樣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功能和資源把游戲活動的價值體現出來。在練習環節,學生直接在白板上連一連、涂一涂,簡單的操作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實現課堂互動。圖形旋轉、縮放功能解決了“圖形本質與其位置、大小、顏色無關”這一問題,讓課堂更具有思維靈動性。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幕布功能設計了“猜一猜”活動。學生經過“看”“想”“猜”“說”四個環節,調動了所有的感官參與此活動,將不同的變化過程放在游戲中,促使學生在頭腦中再次把圖形由表象到抽象進行過渡,刺激其將經歷的過程牢牢地固定下來,便于理解圖形的內在特征。
五、環境中互動—叩響課堂生態思考的靈動
“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是教學一直追求的境界,只有在課堂中實現高質量的互動,才能建立一個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知識的協同學習環境。交互式電子白板對于圖形的各種各樣的編輯功能讓“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活靈活現,抽象的事物被直觀化了。學生分組到白板上合作拼圖案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圖形在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想法得以實現和展示。教師可以用照相機拍下學生的作品,將其存放到資源庫,然后借助白板插入資源的功能,為師生、生生之間的鑒賞活動提供豐富的資源,有利于課堂的推進。
我們可以看出電子白板的設計是隨著學生的思路走,它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不僅如此,電子白板還可以借助外觀和操作上的優勢,實現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同步,學生、教師都能隨時在電子白板上及時地寫、畫或批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交互性”實現了教學“有效性”。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