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輝
摘 要: 文章以新課程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求為研究對象,分別從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角色;讓有效提問成為高效課堂的“抓手”;致力于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確實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樹立正確的課程評價觀四個方面進行研究,探索提高課堂效能的策略。
關鍵詞: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高效課堂 教學策略
從語文學科角度來說,語文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改革是改善當前學生語文學習低迷狀態的直接途徑。課堂教學行為改革是具有歷史必然性的客觀要求。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高效課堂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保障。因此,現代的課堂教學研究應該把教師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綜合為整體對象開展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探究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一、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角色
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和角色一直以來成為研究者重視的一個方面,在“傳授知識”的課程功能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知識傳授功能被過度夸大。在現代課程理念中,建構主義強調“認識主體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性、獨特性和社會性。因此,‘獲得知識代替了過去‘傳授知識的課程功能理念,同時對課堂教師行為提出了改革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鉆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一)教師應該具備高效素質結構。
1.具備現代教育觀念和思想。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思想,關系到教育的成效。教師要具備素質教育思想,《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指出,教育能否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思想;教師要具備終身教育觀念和思想,終身教育理論認為:“由于社會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的一生必須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接受教育與再教育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終身的過程。”基于這種理論,學校教育不再是一種終結性教育,而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是為繼續學習做準備和打基礎的,由終身教育理論導致的學校教育功能的變化,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教師必須適應這些變化。
2.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教育教學條件、手段和方法的變革,許多先進儀器設備和教育技術已深入學校課堂。教師必須強化科技意識,增強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學會用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及其他先進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并利用先進技術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強化教學效果。
3.具備不斷進取意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21世紀,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將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這種變化使得教育領域不再是靜止的,而且現在尚未知曉的新領域及新領域內的新知識還將不斷出現。教育對象的時代性特征及對知識的需求也將不斷變化;服務于教育教學的新理論將層出不窮。任何一位教師在師范教育期間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相對于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變革來說都顯得非常有限,必須不斷學習和進取,否則就無法適應教育教學的需要。
(二)教師要重新認識“教”與“學”的地位,重塑師生關系。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變: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著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在對待學生的學習上強調“尊重、贊賞、幫助、引導”。可以說,建立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新課改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讓有效提問成為高效課堂的“抓手”
事實證明,“問”是培養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切入口。問題意識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由問題激活思維活動是新課改精神的導向,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
(一)有效提問是把學生引入探究境界的必要手段。
探究就是對文本進行仔細探索,研究其奧妙。探究什么?詞語、句子、文章思想、人物形象、表現手法等都可以是探究對象。詞語是文本探究的起點和著手點,離開了詞語的探究,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句子,難以體會文意,對人物形象的整體把握就不能落實。如《鴻門宴》: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可以圍繞這句中的“怒”這個詞設置有效問題,探究項羽的性格:
師:同學們討論一下,項羽“怒”的原因有哪些?(這樣的問題看似簡單,卻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能讓學習程度較弱的學生也有可想的,這就是有效的提問。)
生:“沛公欲王關中”讓項羽勃然大怒。
生:從軍事力量看,“四十萬”對“十萬”,項強劉弱。實力弱的劉邦也想稱王,項羽豈能不怒。
師:還有嗎?
生:從個人威望看,項羽在“鉅鹿之戰”擊潰秦軍主力,諸侯震驚,莫敢仰視。劉邦只是跟隨項羽,劉邦的稱王使項羽的尊嚴受到挑戰,故而大怒。
師:很好。請同學們再讀讀這句。(學生紛紛朗讀)
師:讀出“怒”味了,但“破”字似乎讀得還不夠重,這個“破”字可不可以去掉?為什么?
生:不能,“破”字體現里“怒”不可遏的程度。
生:“破”字突出了“擊”的結果。
(至此不僅讓學生理解了“怒”的含義,而且加深了對“破”和“擊”的理解。)
師:從剛剛的探究可以看出項羽的什么性格嗎?
生:項羽自負、狂妄、輕敵……
(很自然地從“詞”的探究引入“人物形象”的探究,凸顯了提問的有效性。)
(二)有效提問利于形成完整的“課堂形象”。
一堂課應該像寫一篇文章一樣講究章法,一個問題一個問題連起來應該是一個鏈條式的整體,整節課給人一種行云流水、渾然天成的感覺。
如《歸園田居》(其一)的問題設置:
師:“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生:歸。
師:準確。從何而歸??生:官場。師:為何而歸?
生:本性愛田園。生:由于官場的黑暗,無自由,無法實現抱負,作者歸隱田園為獨善其身。師:歸向何處?生:園田。師:歸去如何?生:享受自己寧靜、閑適的生活。
這組問題緊扣文本,就像一篇文章的提綱,對于學生理解文本的題旨和思路是非常有效的。
三、樹立正確的課程評價觀
乍看課程評價和構建高效課堂沒有直接聯系,實則關系重大,因為課堂教學的效果最終總是要用一定的評價機制甄別質量。傳統的評價機制基本屬于“唯成績論”,這成了制約教師和學生的桎梏。要讓課堂教學實踐新課程理念,就必須打破這種桎梏。
(一)重點改革對學生的評價體系。
1.淡化考試評價的功能。學生學習結果如何,達到什么水平,需要一定的考試手段。但考試評價并不能直接告訴我們這些結果是怎么來的(特別是一些客觀考題)。怎么教與怎么學的問題,不是考試評價所能直接解決的。特別是考試分數被用作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這讓學生很恐懼。這種恐懼讓學生只能把獲取分數作為學習的唯一目標,嚴重制約學生的自主學習。
2.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學生的學科學習目標和一般性發展目標,如學生在道德品質、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發展。一般性發展目標是融合在學科學習目標中實現。
(二)對教師的評價要以如何促進教師發展為宗旨,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準繩。
這個問題,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兩個“發展”,就是要以教師和學生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評價教師。
1.打破惟“學生學業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包括教師職業道德、對學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學實施與設計及反思等。一方面,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評價教師工作業績,另一方面,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與需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是發展教師評價制度的基礎。
2.打破關注教師的行為表現、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以學論教”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即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轉向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及交流合作等諸多方面,而不僅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使“教師的教”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
語文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改革是實現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手段,我們必須不遺余力地堅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努力踐行新課程理念,以此帶動課程改革健康、完善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陳日亮.我即語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