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莉霞
【摘要】近年來,由于網絡與新媒體市場人才匱乏,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成為我國高校新增專業的新寵,本文梳理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發展現狀,分析了相關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改善建議。
【關鍵詞】高校;網絡與新媒體;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本文是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網絡與新媒體科研團隊”項目(1409)階段性研究成果。】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6次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較2014年12月增加367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提升至 88.9%。①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在人民生活中發揮著日趨重要的作用,網絡與新媒體的相關產業發展十分迅速。
當前,我國新媒體行業從業人員供求顯著失衡,在新媒體空前發展、大量傳統媒體急速轉型的背景下,行業內部對網頁美工、網絡編輯、網站設計與維護、APP應用開發、新媒體推廣與運營等方面的人才,達到了求賢若渴的狀態,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需求,國內許多高等院校開始開設相關專業,并以新聞院系、編輯出版專業等學科為基礎,探索新媒體行業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模式。
一、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發展現狀
早在2000年左右,不少高校如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等,在新聞與傳播類專業下自行開設網絡新聞傳播或新媒體等專業方向,這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設置的最初雛形。2010年教育部開展“新媒體與信息網絡專業”( 050307S)申報工作,這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前身,亦是最早出現在招生專業目錄的專業名稱。2010年中國傳媒大學及其南廣學院首次獲得教育部批準招生,2011年獲批的也有8所高校。2012年教育部調整專業目錄,取消了“新媒體與信息網絡”,而在新聞傳播類專業中特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050306T)。此次學科動態調整,把網絡與新媒體與計算機網絡類專業區分開來,優化了學科專業結構,更加符合當前新媒體產業發展對該專業人才的細分需求定位。
筆者針對每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或審批結果的新增備案專業名單進行整理,開設“新媒體與信息網絡專業”( 2010、2011)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2012-2014)的高校統計如下:
由此表可以看出,到目前為止,開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招生的高校一共有87所,其中一本占20.7%、二本占51.7%、三本占27.6%,開設此專業的一本院校數量遠遠低于二本三本院校,究其原因,與目前的普通高校職業建設規劃密切相關。
根據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等六部委聯合頒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今后我國普通高校將按研究型、應用技術型和高等職業學校進行分類設置和評估、指導。②與此前的劃分標準相比,新的標準著重從辦學宗旨、教學理念和培養方式入手,研究型高校側重進行學術型和研究型的人才教育,應用技術型則更注重對學生實用性技術的培養,高等職業學校面向社會,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培養適應一線生產的高技術操作型人才。由于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自身的應用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更符合目前二本三本院校面臨的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要求,故而開設院校以二本三本居多。
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定位模糊,課程結構失衡
縱觀目前國內開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高校,從行政管理和業務指導上來看,大都將該專業設置在新聞傳播學學科之內;從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上來看,往往很大程度上沿用和借鑒新聞傳播學的相關內容;在師資配置上,許多高校的任課教師出自于新聞傳播專業,這就導致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之新得不到充分體現。此外,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技術比重應該占多少、理論比重占多少,新媒體人才總目標下面又應該分為哪些具體的培養方向?這些問題,很少有高校能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做出清晰的回答。③
筆者針對這87所高校的培養計劃進行抽樣分析,發現一般高校都是按照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這三大部分來分配課程,從課程性質上筆者歸納出,主要有傳播學基本理論知識、新聞采編寫相關技能、軟件技術操作、新媒體業務知識、人文素養這五大知識模塊。
上述課程基本上涵蓋了絕大多數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課程配置,然而實際調查中發現,部分高校在專業課程的整體結構上存在失衡現象,譬如有的院校新聞傳播類的相關課程設置過多,與傳統的新聞學、傳播學等專業差別甚微,有的院校軟件技術類課程設置過多,形成與藝術設計類專業和信息工程類專業打擂臺的尷尬境地,且技術軟件更新速度太快,四年的大學培養周期過長,容易使學生淪為疲于奔命的技術工匠,有的高校各方面課程都有所涉獵,且主次不分明,宛如一鍋大雜燴,貌似可以滿足所有相關行業職位,但其實學生只懂皮毛無一技之長,在市場上毫無競爭力。
(二) 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式單一
目前,無論是行業內還是學術界,真正了解、研究、精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應用型和學術型人才都十分匱乏。目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高校教師多是從新聞傳播學或信息技術學轉型而來,但原有的學科體系和新專業的融合貫通不是短時期能夠實現的,許多高校的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與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期待落差巨大,嚴重滯后于現實發展,許多學科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與聯系并沒有完全打通,學生仍然是機械、個別地在學習相關課程,難以用所學的知識來剖析、研究社會現實。
在師資培訓方面,只有少數實力較強的一本院校有能力派遣教師出國訪問學習,大部分高校鼓勵教師參加學術交流活動進行行業技能培訓和學歷進修,但也有許多二本三本的教師表示愿意到企業一線鍛煉,無奈學校不能夠提供實際有效的政策支持,雙師型人才培養淪為一紙空談。英美一些高校的傳媒相關專業常常聘請業內精英人士充當客座教授,既可以補充本校師資力量的不足,又能使學生了解行業前線的最新動態,促進校企深度合作,這種頗具彈性的師資結構值得我們借鑒,但國內許多高校在實際執行中兼職老師聘任的高學歷門檻和低薪待遇,讓許多行業專家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