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治理媒體腐敗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具體對策應是推行廉潔教育,堅定理想信念,使其不想腐;加強制度建設,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媒體腐敗,使其不能腐;強化對公權力的制約,嚴懲媒體腐敗,使其不敢腐;建立健全對媒體經營性收入的監管制度;堅持實施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有效機制。
【關鍵詞】媒體腐??;治理對策;制度建設
腐敗一直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一個大敵,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如影隨形,無法擺脫。當下除了政治領域腐敗、經濟領域腐敗、醫療領域腐敗、教育領域腐敗、學術領域腐敗等之外,還有一種腐敗,即是“媒體腐敗”。我國新聞媒體在面臨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矛盾、新機遇、新挑戰的大背景下,不斷追尋新聞的本質和健康發展的正確方向,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成為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之一。但與此同時,新聞媒體的“腐敗問題”正在上升為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客觀現象,且有蔓延之勢。本文就如何預防與治理“媒體腐敗”,談以下幾點對策思考。
1.推行廉潔教育,堅定理想信念,使其不想腐
媒體及從業人員要做到遠離腐敗,就必須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就必須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自己的工作,做到內化于心靈追求,外化于行動自覺。與此同時,還要堅持新聞原則和新聞傳播規律,始終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就能夠杜絕腐蝕,抵制各種誘惑。然而,這種境界的形成除了自身不斷加強學習和自律外,還要通過組織進行反腐廉潔教育,使其堅定理想信念,從而筑起抵制腐敗的防火墻。
通過進行反腐廉潔教育,可使媒體和其從業人員形成“以貪為恥、以廉為榮”的主體意識;從而構建社會廉政文化,強化抵制腐敗的內在約束力,使其不想腐;構建起堅不可摧的反腐敗道德防線,做到從源頭上杜絕媒體腐敗的發生。通過進行反腐廉潔教育,可以時刻展現媒體反腐的高壓態勢,可以觸動價值觀念、震撼靈魂深處,使其不敢腐,從而提高預防腐敗的自覺性。
2.加強制度建設,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媒體腐敗
腐敗是一種社會現象,產生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制度的不健全;制度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抑制投機行為和權力濫用。實踐證明,治理媒體腐敗的根本措施還是要依據制度的建立、制度的貫徹執行與落實以及制度的逐步完善。因此, 加強制度建設,是從源頭上治理媒體腐敗的有效途徑。
我國已建立了新聞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制度和專業職稱制度、新聞記者證制度、新聞單位采編崗與經營崗嚴禁混崗制度、新聞從業人員信用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都為媒體從業者的“行動”規定了合法性的選擇,從源頭上預防新聞腐敗的發生,充分發揮了制度在預防和懲治腐敗中的保證作用。對于以上的各項規章制度,新聞媒體從業者要時刻牢記,并按照其要求來規約自身的職業行為,使自身的職業行為均在規章制度內踐行。有效的、可操作性強的制度是媒體反腐的保證,但關鍵還在于提高執行制度的自覺性和制度落實到位,使其從業人員不能腐,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
但隨著傳統媒體和網絡新媒體的融合以及媒介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還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種制度,做到制度建設與時俱進,與時代和社會發展同步,以適應媒體自身發展需要,進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健康發展。
3.強化對公權力的制約,嚴懲媒體腐敗
媒體權力尋租行為實際上是公共權力異化的結果。公共權力的本質屬性應該是公共性的服務,是為它所代表利益主體服務的。但在國家和社會關系中,公共權力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具體化為某種形式,是以一部分人為代表來行使這部分權力,然而人又是具有諸多需求欲望的個體,在權力實際運作的過程中,一旦涉及到個體的自身利益時,理想信念不堅定的人就會使用公共權力來為自身謀利,使公共權力的運作背離其初衷。出現公共權力的非公共使用,損害了它本應維護的公眾群體利益、國家利益和社會長遠利益。正如英國阿克頓所說“權力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說明任何權力都有作惡和濫用的本性,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會產生腐敗,作為媒體的公權力也是這樣,媒體的“有償新聞”、“有償不聞”、“新聞敲詐”的腐敗現象已屢禁不止。因此,有必要對媒體公權力進行強有力的約束和有效監督,通過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工作機制,以防止媒體腐敗行為的發生。
與此同時,也要加大對新聞腐敗的懲治力度。為了整治新聞敲詐,2013年4月,兩高出臺了《關于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3年9月,兩高又出臺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進一步加大了對利用或冒充新聞工作者進行敲詐勒索活動的處罰力度,對懲治新聞腐敗,發揮了積極的法律震懾力作用,使其不敢腐。
4.建立健全對新聞媒體經營性收入的監管制度
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要嚴格執行落實采編與經營分離的相關規定,建立健全經營性收入的監管制度。近些年來,媒體單位將新聞報道活動與經營性活動分開,新聞采編隊伍與經營隊伍分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困惑和問題,這是因為媒體具有“雙重屬性”特征。因此,應該從客觀實際出發,將新聞媒體的經營性收入納入規范的監督管理制度內,由行業主管部門進行強有力的監督管理,嚴禁記者、編輯從事經營性活動,唯有如此,才可能從制度上遏制新聞媒體腐敗行為的發生①。
5.治理媒體腐敗應堅持實施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有效機制
“自律是指道德主體依靠信念、價值觀等主體性意識,將外在的目標規范內化為主觀標準,并自覺地用來衡量、規范和發展自身的行為,強調的是道德主體的內因作用。他律是相對于自律而言,通過外因條件發生作用來規范、約束個體行為。完整的媒體監督體系是由自律與他律構成的”②。鑒于媒體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懲治新聞腐敗,應該堅持實施媒體的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機制。嚴格禁止任何個人和單位違規干預新聞采訪和新聞報道,并對違規者追究職業道德責任或行政、民事法律責任直至刑事處罰。這樣做的結果是使違規違紀的新聞從業者不可能再立足于新聞行業,使其腐敗付出的成本代價遠遠大于因腐敗所得的收益,就能夠從源頭上防止媒體腐敗行為的發生。
眾所周知,我國新聞媒體在強調自律的同時,也非常重視社會各方面的監督,早在1997年1月26日中國記協就公布了《關于建立新聞工作者接受社會監督制度》的公告,并為此設立了專門的工作機構,公布了舉報電話。建立實施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專業監督與非專業監督、社會組織機構監督與公眾群體監督有機結合的新聞媒體監督體系③。
本文認為,媒體的行業自律和他律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一方面,建立有效的監督執行機制,以制度對媒體進行制約,可使媒體更加自律,另一方面,媒體的自律,可使媒體更加自由,為傳媒贏得更多的運作空間。媒體只有堅持在他律基礎上的自律,才能增強媒體的社會公信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媒體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老一輩新聞工作者曾說過,新聞人“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媒體人的良知和靈魂,影響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④。基于此,要采取綜合對策措施治理媒體腐敗,使媒體真正成為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守望者,守衛社會良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駕護航。
注釋:
①馬凱.新聞腐敗的治理路徑[J].青年記者,2015年1月中:5
②錢賢鑫,郭佳.媒體腐敗的權力尋租分析及防治[J].當代社科視野,2012,第7—8期:74—76
③夏鳳祥,賈岳.媒體反腐的應對之策[J].中國記者,2009,(05):68—69
④http://www.falvyushenghuo.com/html/2015/diaocha_1225/6981.html2015-12-28
[作者簡介:楊碩,女,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