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 趙茫茫
摘要:《作者自敘》(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是美國著名作家華盛頓·歐文的散文作品,許多學者都先后對其進行了翻譯,其中不乏出彩的譯文。本文選取了其中兩位的翻譯作品,從翻譯手法的角度對它們進行了對比賞析,并著重從三個方面分析了這些句子的特點。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譯文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任何一個譯文都有其可取之處,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借鑒別人的作品不斷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
關鍵詞:翻譯手法;賞析;對比
中圖分類號:H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13-01
引言
《作者自敘》一文出自美國久負盛名的早期浪漫主義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1 Irving, 1783-1859)之手筆。他以筆記、小說和傳記而聞名,其文筆清新、自然、詼諧而又富于樂感,善于運用不虛飾又不過分的文體,用詞語不事雕琢,句式參差有致,結構如行云流水,風格涉筆成趣,文字風格既幽雅又淺近。本文所選的這篇游記可看作是寫景抒情類的散文,國內許多有名的譯者都對該文進行過翻譯,如林紓、夏濟安、高健和李明等。
本文對比賞析了其中兩位的譯文,即夏濟安和李明的,他們對這篇以抒情為主、以記敘為輔的散文都有比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風格上都對譯文的處理比較成功,從整篇文章的傳神達意方面來看,也很好地再現了原文的神韻。本文主要從翻譯手法上對比這兩篇譯文,從詞語和句子方面入手,觀察他們各自譯文的翻譯特點及手法,而掌握類似的翻譯技巧對我們以后的翻譯也有很大的幫助。
一、實例分析
(一)四字格的使用
漢語由于其自身的構詞特點而擁有豐富的四字詞匯,它有三大優點:從內容上講,言簡意賅;從形式上講,整齊勻稱;從語音上講,順口悅耳。四字格雖然有這么多優點,但是也要用得恰當好處,才能體現它的作用。
原文第三段中第二句I should have felt little desire to seek elsewhere its gratification, for on no country have the charms of nature been more prodigally lavished的翻譯,兩位譯者都做的比較好。夏濟安譯為“那么美國風景之美,品類繁多,我已經目不暇接,無遑他求了”,短短一句中使用了四個四字格,表達簡潔而且意思完整,符合漢語習慣。李明的譯文為“我就不會想到要去其他地方一飽眼福了,因為沒有哪個國度能像我的祖國那樣得到大自然如此的垂青和厚愛,處處都是鬼斧神工的迷人風光”,同樣使用了四字成語,更突出了美國的風景之美,只是用詞上不如夏濟安的更為簡潔??偟膩碚f,這兩個譯句中的四字成語用得都比較恰當,沒有過分華麗,也沒有晦澀難懂,不失為譯文中的佳句。
另外第三段中還有her valleys, teeming with wild fertility,夏濟安的譯文是“有草木橫生鳥獸繁殖的山谷”,李明的譯文則是“她那溝壑縱橫的山谷,草木茂盛,鳥獸歡騰”,相比而言,李明的譯文用了三個四字格,傳神而動感的描寫讓讀者身臨其境,使用恰到好處,增加了句子的氣勢。
(二)句式的改變
原文第一段由八句話構成,句首多次重復“I”,這對譯者來說是一個考驗,如何將這么多相同主語的句式譯得準確自然,而又不顯得重復啰嗦?在這個處理技巧上,夏濟安使用了五個賓語前置句,如“有些地方是歷史名勝,有些地方是有神話傳說的,我都親自勘察”等等。兩位譯者根據讀者的理解習慣,各自做了相應的句式調整。
接下來這一句My native country was full of youthful promise: Europe was rich in the accumulated treasures of age是表示歐洲和美國對比的對偶句,夏濟安譯為“美國固然朝氣蓬勃,前途無窮,可是歐洲歷史久遠,歷代累積下來的文物之盛,卻為美國所不及”,句中用了表示轉折的連詞“可是”“卻”,使讀者能體會到其中的轉折關系。第五句I longed to……中有五個并列的不定式短語,李明用了六個“渴望著”的句式,表達出了行文的氣勢和作者強烈的渴望,而夏濟安卻用了一般的敘述,缺乏感情和氣勢。
(三)增詞加譯
所謂增詞譯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礎上添加必要的單詞、詞組、分句或完整句,從而使得譯文在語法、語言形式上符合譯文習慣和在文化背景、詞語聯想方面和原文一致起來。
原文中第三段的最后一句no, never need an American look beyond his own country for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 of natural scenery的翻譯,兩位譯者各有特色,夏濟安譯為“美國有景如斯,美國人實在用不著舍近求遠,到外國去游山玩水的了”,增譯了“美國有景如斯”,與前文介紹的風景自然的銜接起來,類似地,李明的譯文中增加了“自然景色應有盡有”,增添的這一句能夠更好地表達作者的自豪感,使文章一氣呵成。
最后一段中有這樣一句I cannot say that I have studied them with the eye of a philosopher,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像李明的譯文“我不能說我以哲人的眼光洞察了一切”,但是對比夏濟安的譯文“我不敢說我有抉隱發微的哲學家的眼光”之后就會發現,夏濟安在“哲學家的眼光”前補充了一個修飾詞“抉隱發微”,使得意義更加明確,文學氣息更加濃厚。
二、小結
通過以上對這兩篇譯文在詞句層面的對比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看出,兩位譯者都吃透了原作的審美情趣和讀者的審美需求,但在細節方面卻各有偏重,在技巧處理方面,兩位譯者也是各有千秋,但也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對他們的比較分析有利于我們認識翻譯中容易出現的錯誤以及揚長避短,從而提高我們自身的賞析能力和翻譯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明. 翻譯批評與賞析[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劉久平. 三位名家對歐文《作者自敘》的翻譯[J]. 上??萍挤g,2002(1):58-60
[3]夏濟安. 名家散文選讀[M]. 今日世界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