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軍++鄒坪++朱凱怡
摘要:以“工匠精神”為代表的職業素養研究成為職業教育研究熱點內容之一,清晰明確的職業素養概念有利于職業素養的深入研究。在梳理國內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文章認為以往對職業素養概念的界定過于簡單化、寬泛化,變成毫無意義的概括。文章分析了“職業”與“素養”的嚴謹性、職業素養的動態性、職業素養的統一性、職業素養的職業教育性等,認為職業素養是職業能力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人為完成工作任務而必備的職業能力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隱性因素,并通過外在行為顯現。職業素養概念存在態度維度、崗位本位、情境依賴等內涵。
關鍵詞:職業能力;職業素養;概念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7-0018-03
收稿日期:2016-05-10
作者簡介:任軍(1981-),男,佛山市南海區信息技術學校教師,中級職稱,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服務類專業教育教學。(廣東 佛山/528231)
鄒坪(1978-),男,佛山市南海區信息技術學校教師,飯店管理經濟師,研究生。研究方向:飯店運營與管理。(廣東 佛山/528231)
朱凱怡(1989-)女,佛山南海區信息技術學校教師,中級職稱,本科。研究方向:旅游服務類專業教育教學。(廣東 佛山/52823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課題《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職業素養的構成、培養途徑及評價研究》,項目編號:GDJY-2014-B-b126,主持人:任軍。
在職業教育研究領域,關于職業素養的研究是眾多研究內容之一。本文從職業能力觀出發,認為職業素養是職業能力的一種,進而探討職業素養的概念、特性。
一、對職業素養概念研究的述評
(一)相關研究結果梳理
高繡葉(2013)認為職業素養是學生在工作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的綜合品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等。左衛青(2012)認為職業素養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企業員工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肖潤花(2013)認為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定,是職業內在規范和要求,是個體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生理和心理條件基礎上的綜合品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龐捷敏(2013)等認為職業素養是個體在從事職業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 童革(2013)、閔清(2011)等也認為職業素養是綜合品質。裘燕南(2007)認為職業素養是職業人在從事某種職業時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情感、職業技能和職業習慣。寧焰等認為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心理素質、專業知識技能、行為習慣和職業能力等。
肖潤花認為職業素養包括思想素養(政治素養、品德素養、職業理想),心理素養(進取心、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專業素養(文化知識、專業基礎、專業技能、創新能力),行為素養(團隊合作精神、敬業精神責任心、社交素養、交際能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 楊千樸認為職業素養還包括職業通識、職業尊嚴、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就業與創業能力。蔣乃平(2012)從校企文化融合的角度,認為職業素養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主要呈現為從業者遵循職業內在要求,在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具有的專業知識、技能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作風和行為習慣,在公民素養的基礎上將職業素養劃分為公共職業素養、行業職業素養、崗位職業素養三個層次。
許亞瓊(2010)認為職業素養本質上是人的一系列個性品質的集合,是通過職場的渲染、工作任務的完成而后天養成的,它以完成工作任務、完善職業生涯為目的,能夠使人們更快更好地應對職業世界的要求,職業素養獨立于職業能力又與之有聯系,將職業素養分為與日常職業情境相聯系的及與具體工作任務相聯系的兩種。
劉蘭明從滿足學生個體發展需要視角,提出滿足個體的普適性、專業的普適性、崗位的普適性、時間的普適性的“職業基本素養”概念,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三個范疇,核心的職業基本素養概括為敬業、誠信、務實、表達、協作、主動、堅持、自控、學習、創新等十個方面。
部分學者以史志洪(2010)為代表借鑒或引用“素質冰山”理論,將職業素質等同于職業素養(值得商榷),劃分為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包括職業資質、職業行為、職業技能,隱性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
康世斌等,從職業素養與知識、技能、職業能力等概念之間的區分入手,分析職業素養的價值特性,考慮語義及使用習慣,最后綜合這些因素得出有關職業素養的理論框架。
陳宏武將職業素養分為職業基本素養和職業特有素養,認為職業基本素養是現代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素養,對一個人的職業素養發展終身起作用(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吃苦耐勞、遵紀守法等);職業特有素養是相應職業崗位(群)工作必備的素養(如企業崗位中的質量意識、成本意識、市場意識、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參與管理意識),它是從業者生存與發展的核心素養。
(二)對過往研究的評述
通過以上文獻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職業素養概念與內涵進行界定,不無一定的道理,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葛錦林認為當前職業素養研究存在概念交叉混淆、內涵界定范疇模糊、內涵層次含混、特征認識不一等問題。 筆者認為,對職業素養概念界定中存在最大的問題是界定過于簡單化、寬泛化,變成毫無意義的概括。而且,將部分已有概念并列本身就存在分類混亂的邏輯錯誤。寬泛的、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以及客觀實證依據的職業素養概念研究,很難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對職業素養的不確切認識也不利于職業素養的深入研究,必然導致實踐的偏差。
二、理解職業素養特性
筆者認為,對“職業素養”的理解要包含以下四個角度:
基于職業能力觀的職業素養概念辨析
(一)“職業”與“素養”的嚴謹性
我們把“職業素養”作為一個整體的研究對象進行探討的時候,必須以“職業”與“素養”的嚴謹性為前提。
“職業”是一個簡單概念,但是意義非常復雜而且模糊,目前尚無公認的對“職業”進行解釋的模型,不同文化又造成對“職業”理解的巨大差異。中外學者關于“職業”的定義十分繁富,歸納起來,可分為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多種類型。中國學者一般從經濟活動和社會職責角度解釋“職業”,如“職業是從業人員為獲得主要生活來源所從事的工作類別”,“職業是個人進入社會后,在社會分工體系中獲得的一種社會位置,而且這種位置與權利、利益緊密相連,既成為個人自我生活的主要來源,也成為個人個性發揮、任務實現,以至為社會做出貢獻的連續性活動”,“職業是勞動者能足夠穩定從事的并賴以生活的工作”等。
現代漢語詞典將“素養”解釋為“平日的修養”,而“修養”包涵兩層意思,“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養成的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度”。素養是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有學者將“素養”解釋為一個人的品德、知識、才能和體格諸方面在先天性基礎上經過后天性的學習與鍛煉所達到的綜合結果。
職業素養指的是社會中的個體與“職業”相聯系時所表現出來的與“職業”相關的“素養”。 “職業”的概念是復雜而模糊的,體現了社會中的個體與工作(活動)的關系,“素養”強調過程與結果的統一。由此,對職業素養的理解要兼顧“職業”與“素養”兩個方面,同時要考慮到社會中“個體”的差別與時空的變化。
(二)職業素養的動態性
職業素養是與“職業”有關的“素養”,因此職業素養內涵的動態發展源于“職業”自身研究領域的拓展。對于職業內涵的理解是隨著職業認知視角的轉換、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的。職業素養的動態性還源于職業分類的變化。2015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職業分類結構為8個大類、75個中類、434個小類、1481個職業,不同的職業類別有著不同職業素養內涵。社會中“個體”的千差萬別、時空的變化與職業素養也密切聯系。如,沒有參加工作的未成年人并不需要具備職業素養,而成年人從事某種職業后,必須具備相關的職業素養。
(三)職業素養的統一性
職業素養與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等相聯系時才有意義,職業素養既體現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也反映在完成工作任務的結果上。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對職業素養的要求是統一的。工作任務將個體與組織聯系在一起,工作任務來源于組織,完成工作任務需要個體。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工作任務的相關要求會體現在對個體的約束上,職業素養便是約束內容之一,個體與組織的職業素養要求是統一的。
(四)職業素養的職業教育性
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體現了職業人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可以通過培養獲得。職業學校的學生只是和專業學習相聯系,對應未來從事的某種職業。職業學校學生本身不應具備職業素養,但考慮到職業學校學生未來從事的某種職業、具體的工作崗位,與此對應的職業素養應在專業學習時開始培養,這決定了職業素養的職業教育特性。職業教育需要遵循科學的教育方法和規律,在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也必須如此。
三、職業能力觀下的職業素養概念
職業能力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有著豐富的內涵。趙志群從不同的學科、文化角度對比分析了職業能力的定義和能力觀。匡瑛按照不同的心理學理論流派對職業能力的概念進行歸類。陳慶合等將職業教育中的職業能力定義為:個體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
我們認為職業素養是職業人為完成工作任務而必備的職業能力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隱性因素,并通過外在行為顯現。
(一)職業素養的態度維度
職業能力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態度維度是職業能力重要組成部分。職業能力中態度除一般態度外,還與職業緊密聯系,如職業意識、職業信念、職業道德等。但我們不能空泛地理解職業能力中的態度,只有將態度與具體的職業、崗位相聯系時,才有實際意義。因此,職業素養屬于職業能力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隱性因素。
(二)職業素養的崗位本位
對職業能力的認識經歷了從知識本位到崗位本位的轉變。崗位本位是從職業、工作崗位出發,倒推個體在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務情境中表現出的知識、才能、技能和態度的綜合表現。人的一般個性特征和相關職業情境聯系密切,只有這樣才能反映出職業實踐的整體性要求。職業素養便是個體與職業情境密切聯系時的態度方面的體現。
(三)職業素養的情境依賴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業能力培養是目前主流的職業教育模式。該模式強調職業情境的構建,在這些實踐模式中,教學內容不再是按照傳統的課程進行構建,工作過程知識成為職業教育教學的核心內容,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成為工作過程知識的載體,并根據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規律對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進行了序列化,使教學內容來源于真實的職業世界。這種模式使職業素養的概念更加清晰,也使職業素養培養變得具體,不再空洞化。
四、小結
關于職業能力的研究中,對職業能力內涵的復雜、多元維度中只關注到部分維度,特別是關于默會的維度、情感態度的維度等方而關注還遠遠不夠。而對職業素養的研究,一方面豐富了職業能力研究中的情感態度等維度,另一方面基于職業能力研究基礎的職業素養研究也會更加的清晰、具體和明確。職業素養概念的界定是職業素養研究的起點,職業素養是職業人為完成工作任務而必備的職業能力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隱性因素,并通過外在行為顯現。在這一概念指導下,對職業素養的構成、培養、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