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煌
摘 要: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就是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使他們在知識的學習與應用過程中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同時,還要重視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主動參與意識和勇于探索創新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可以達到“我要學”、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實踐操作;意義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268-01
實踐活動是兒童發展成長的主要途一徑,也是學生形成實踐操作能力的載體。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就是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使他們在知識的學習與應用過程中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同時,還要重視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主動參與意識和勇于探索創新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意義巨大,試析如下:
一、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達到“我要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把人類的知識成果轉為個體認識的過程,科學家的認識過程是一種生產新知識的過程,而小學生的認識過程則是一種再生產知識的過程。如果教師能為他們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擺、弄弄,加大接受知識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并能運用規律去解決新問題,這樣使他們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學習。例如:“10以內的加減法”是利用數的組成來計算的,數的組成即是數的分與合,在5以內數的分與合教學中先讓學生拿出2個木塊,分成左右兩堆(1,l)。得到并學會用分與合說組成。再讓學生拿出4個木塊。也要分成左右兩堆,想想可似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樣,通過交流發現有三種:(1,3)、(2,2)、(3,1)。老師提問:“剛才大家每人又擺了其中的三種,誰有本領能把這三種分法一個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規律地找出來?”學生們互相討論,邊議邊擺擺弄弄。他們想出了好辦法,發現可以先把4個木塊都放在左邊,每次移l個到右邊,就(3,l)、(2,2)、(l,3);也有的講可以先把4個木塊都放在右邊,每次移1個到左邊,這樣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兩種分法都有道理,教師及時地給予表揚,同學們得鼓勵,主動探索的勁頭更足了。
二、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操作不是單純的身體動作,而與大腦的思維活動緊密聯系著的。操作中學生不但要觀察、分折、比較,還要進行抽象,概括,從中發展思維。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用多種方法數出長方體有6個面。這時,老師追問:“為了不重復也不遺漏可以怎樣數呢?”“逼”著學生思考,最后得出數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個面。學生認識什么是相對面后,再引導觀察比較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你發現了什么?再一次“逼”著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兩塊一樣的長方體拼在一起,有的把長方體相對的面沿著外框畫在紙上比較,等等。通過動手實際操作初步感知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一樣。接著,教師用取下長方體相對面的方法驗證大小、形狀一樣。通過一系列操作、觀察、思考,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面的大小形狀一樣。這樣學生在思維中操作,在動手中思維,并通過語言將操作過程“內化”為思維,使思維得到發展。
三、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個人的實踐活動能力是其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數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擺、弄直觀材料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規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體驗中領悟數學、學會想象、學會創造。
如教學第一冊《數學樂園》時,由于“起立游戲”和學生生活聯系緊密,在幫助學生復習基數、序數等知識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又如,在“拼積木”活動中,讓學生把幾個相同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拼成不同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學生對此頗感興趣,學習小組通過合作、交流、討論,拼成的形狀各種各樣。教師加以點撥和鼓勵,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萌發了創新意識。在“隨意拼”活動中,讓學生利用各種實物和立體模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歡的東西,一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拼出了火車、大炮、卡車、坦克、長頸鹿、機器人等物體的形狀。這樣的實踐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和“不同的人學習不同層次的數學”,從而培養了學生創造能力。
四、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組織教材,把“活”知識教給學生,把學生教“活”。把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擺在面前,讓其觀察生活,有效地促使他們自主地去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在理解掌握知識,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到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所在。例如,在教學“圖形中的規律”這一內容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準備好的小棒擺三角形,列表做好記錄。
1、提出問題:擺幾個獨立的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數分別是多少?;擺連接的三角形,擺1個要幾根小棒?2個呢?3個呢?10個呢?
2、讓學生動手操作,從多種角度尋找關系。擺連接的三角形:擺2個三角形,需要3+2=5(根)小棒;擺3個三角形,需要3+2+2=7(根)小棒;擺10個三角形,需要3+2+2+……+2=21(根)小棒。所以,擺連接的n個三角形,需要小棒的根數為:3+2(n-1)=3+2n-2=2n+1(根)。
3、發現規律:擺幾個獨立的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數總是三角形個數的3倍;擺連接的n個三角形需要(2n+1)根小棒。通過這樣實際操作,使學生對“圖形中的規律”有了感性認識,對新課不再陌生,能輕松地接受各種新知識。
綜上所述,通過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可以達到“我要學”、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