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沉悶、低效現象。我們小學語文教師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探究,通過科學研究,感覺要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引領學生走進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等等。這樣就更好地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率。下面就結合自己所從事的科研課題進行簡述一下。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386-01
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教育與指導下獲取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過程。它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意義非常重大。
一、教師要轉變與更新教育觀念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這一理念揭示了現代課堂教學的本質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現代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與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交往、互動,實施對話,這是值得教師反思的。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一直把著講,學生在教師管理下一直聽,那么學生處在被動地位,他們受教師支配,只是被動的聽,被動的做,個性地不到張揚,沒有積極的參與意識,思維就不能得到激活,這樣的課堂,就必定是沉悶的課堂,低效的課堂。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轉變過去“一講到底”的陳舊模式,想方設法與學生交往,努力讓學生與教師互動起來,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出生機,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把過去“控制者”的角色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上來。使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對教師失去信心,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但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溝通學生新舊知識火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樣,無疑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使他們愛上語文。這樣就可以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了。
二、教學走進生活
語文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學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課堂教學只有與學生相聯系,面向他們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把他們吸引到課堂上來,才能真正地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生活方式,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他們才能感受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才能激發起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
1、課堂教學要面向學生現實生活世界
語文課堂教學要關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生活經驗。學生原有的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知識或信息的獲得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構成的,不是簡單的由外部信息決定的。外部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主體已有的經驗作為基礎,這種信息對于學習主體來講,是毫無意義的。構建主義教學論明確指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學習者才有可能是主動參與的。讓學生通過主動的經驗來學習,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中學會認識并構建自己的認識。
2、語文課堂教學還要關注學生可能的生活
語文課堂教學除了要面向學生現實生活世界外,還要關注他們可能的生活。所謂可能的生活,就是每個人所意味著去實現的生活。它關注的是人們生活的質、生命質量。它是人積極進取的不竭動力。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眼中只有書本知識,只有現成的教參,而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相聯系,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創造性,才能盡可能地提高教學效益。
三、突破教學難點
教師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學生。學生已經具備了怎樣的知識基礎和情感起點?對今天的學習內容,學生感到難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會在哪兒?哪些地方是學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師引導的?作為教師,在組織教學之前,都應該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不會重復教學浪費教學時間,也不會因為知識鏈的隔斷而讓學生不得要領。比如在教學《會走路的樹》時,課文中有一處這樣寫道:小鳥看見了馴鹿,好奇地問:“你能讓我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嗎?”教師就可以抓住一個“爬”字,打開學生的思路。因為在此之前,“小鳥會飛”已經成為學生的思維定勢即固有知識,但小鳥的“爬”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到。小鳥為什么不說“飛”而說“爬”?教師以此為教學線索,積極引導學生體會到這只羽翼未豐的小鳥的特點和心理,想象馴鹿天天不厭其煩讓小鳥爬到它的身上去了很多地方的情景,從而體會到馴鹿美好的心靈和真摯的情意,并以此喚醒學生內心的美好情感。同時,我們的語文教材還存在著很多空白點,教師要抓住這些空白點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想象,發展語言,形成能力。
四、找準“興奮點”
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找出能緊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興奮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學能否有效,關鍵在于尋找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被教師設計的問題緊緊吸引,整個教學時段學生都處在一種“興奮”狀態之中,是一個優秀教師教學素質的真正體現,也是教師知識基礎的真正體現。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教學內容,很多時候在教學參考書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尋找一條恰如其分的渠道,讓這些知識流淌到學生的腦海里。而尋找“興奮點”,就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兩塊銀元》這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一開始,就拋出“孫老漢打碎的茶壺該不該賠?”這個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然后,在學生紛紛找出自己的論點、論據進行爭議的過程中,學生的內需不斷得以實現并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得到真正實現。
總之,我們大膽實踐、勤于反思、努力鉆研、善于借鑒,就一定會找到許許多多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好方法,就一定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越來越受學生歡迎,就一定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煥發出青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