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文化貿易是服務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當今全球服務貿易競爭的重要領域之一。中國在國際貿易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而國際文化貿易成為發展的“短板”,出現文化逆差。本文將根據文化逆差的特點分析中國與韓國之間文化逆差形成的原因,為縮減甚至要消除文化貿易逆差,從經濟轉型、創新、政策等方面著手,增加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
關鍵詞:文化貿易;文化貿易逆差;原因;應對方法
1 引言
國際文化貿易是服務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已成為當今全球服務貿易競爭的重要領域之一。國際文化貿易的對象既涉及文化產品又涉及文化服務,從而使其兼有國際貨物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的特點。文化具有強大的滲透力,由此產生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傳達著觀念、價值和生活方式,是極具有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與其他的貿易相比較,文化貿易會在意識形態等方面對輸入國消費者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文化貿易成為眾多國家服務貿易政策關注的重點領域。韓國自從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以來,其文化產業迅猛發展,文化貿易也迅速崛起,以強勁的勢頭走向世界。我國國務院在2014年3月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以下稱為《意見》),提出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政策引導,優化市場環境,壯大市場主體,改善貿易結構,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文化合作和競爭,把更有中國特色的優秀文化產品推向世界。中國的文化貿易在快速發展,但總的來說,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相對于韓國等發達國家,仍處于劣勢,與韓國的文化貿易存在明顯的貿易逆差。
2 文化貿易逆差
貿易的一方給另一方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并獲得收入的過程稱為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或文化產品和服務輸出;購買外方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過程稱為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或文化產品和服務輸入。在中國文化貿易出口少于進口時,形成文化貿易逆差。中國的文化貿易與經濟的貿易順差相比,文化貿易存在較大的文化貿易逆差。韓國是文化貿易強國,中國在文化貿易上與韓國存在明顯的文化逆差。
3 中韓文化貿易逆差的產生原因分析
(一)中國文化貿易的發展比較優勢不顯
利用文化的比較優勢來解釋文化貿易的發展。文化的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表現在一個國家自身的文化資源。文化資源包括歷史文化、資源風光、鄉土風情等,是文化貿易的基本要素。中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廣闊而多樣的資源風光。韓國的文化資源也豐富多樣,是其發展文化貿易的基礎。二是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創新是文化產業不斷進步的助推器,也是文化貿易得以發展的動力。韓國在發展文化貿易時注重創新性,獨創“文化科技”,將文化和科技兩個領域結合,擴大文化產業。中國的文化貿易缺乏創新,面對人們對文化產業的需求差異性,難以滿足。三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而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會對文化產品產生較大的市場需求。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快速增長的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跟上經濟的步伐,難以滿足逐漸擴大的文化產品的市場需求。韓國經濟發展水平在早期高于中國,其文化貿易發展成熟,面對中國巨大的市場,文化貿易順差。總的來說,韓國文化貿易具有比較優勢。
(二)韓國文化企業戰略帶動文化貿易
韓國的文化產業已經形成產業鏈,在戰略市場中,文化企業挖掘有成功潛力的韓國文化事業,支援制作活動,挖掘優秀的文化創作事業,培育能進軍海外市場的項目,振興各種獨創的文化創作事業,強化制作公司的競爭力,積極支援全球特色商品的開發,對文化產品進行國際營銷。文化產業競爭力是韓國文化貿易發展的關鍵。韓國文化企業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培養人才,實施科技創新,開拓國際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中國的文化產業競爭力有待提高,文化企業要怎樣適應中國經濟現狀和戰略市場,成為關鍵問題。
(三)韓國政府是其文化貿易的推動者
韓國文化貿易高速發展的原因是得利于韓國政府的推動和傾力支持。韓國早在1998年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政府就大力推動文化貿易發展,加強本國文化貿易的引導,大力增加對文化貿易的投資。在順應世界經濟潮流發展的同時制定相關的政策,例如在電子游戲產業風靡的時期,加大教育投資,設立文化產業大學、游戲學院等。中國國際貿易主要還是貨物貿易,政府對文化貿易的扶持程度不及韓國。目前,文化貿易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我國政府對文化貿易這一塊也越來越重視。
4 縮減中韓文化貿易逆差的應對方法
(一)經濟轉型和國際營銷
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進入中高速發展,經濟結構為適應我國國情,要從工業制造向服務業主導的轉型。現階段高勞動成本也促使中國進行經濟結構轉型,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轉變,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增加國民經濟收入。文化貿易是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成分,經濟轉型是文化貿易發展的前提條件和經濟基礎。同時國際營銷手段成為文化貿易擴大的重要條件,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做好市場勘察和產品包裝,認真規劃售后服務。總的來說,做好市場營銷有利于文化產品的銷售和文化貿易的發展。
(二)創新驅動文化貿易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創新引領經濟轉型升級。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時期,需要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文化貿易同樣需要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贏得文化產業競爭力。創新可以是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文化貿易主要是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在中國經濟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時,人們的需求差異性越來越大,文創產品漸漸成為文化產品的主流。文創產品是“文化+”的產物,例如,韓國文化產品的“文化科技”定位。文化產品的創新能提高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為文化產業壯大提供基礎。
(三)加大政策扶持
政府的扶持能加快文化貿易的發展。中國在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同時,會受到各種障礙,需要政府的保護和引導。扶持對外文化貿易的政策措施主要在四個方面:一是鼓勵各種所有制文化企業從事對外文化貿易業務,并享受同等待遇,明確支持文化企業加強業務內容創新、拓展出口平臺和渠道、開展技術創新等方向。二是從信貸、保險、債券、擔保、外匯管理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為開展文化貿易的企業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確保企業的運作和創新。三是加大稅收支持力。明確對國家重點鼓勵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實施增值零稅率和免稅,同時提出文化企業也可以享受服務外包企業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四是明確為文化企業的出口提供便利,減少行政審核,簡化出境審批手續。同時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文化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公共信息服務,加強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牛漢杰.中韓文化貿易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經濟師.2015年11期
[2]朱佳楠.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經貿實踐.2015年09期
[3]李懷亮.新政策下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路徑[J].國際貿易.2014年10期
[4]詹小琦.中韓文化逆差的原因與對策探析[J].重慶工商大學報.2008年04期
作者簡介
王梅(1995—)女,漢族,云南文山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3級本科生,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