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類開始關注環境保護以及資源的合理利用。環境法作為調整因保護和改善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制定一部怎樣的環境法,以何種理念作為制定環境法的指導思想,就擺在了顯著的位置。
關于環境法價值思想,人類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探索和思考的步伐。在環境哲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關于人與環境關系的哲學思想,這些思想,都在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起到過重要的作用,指導人類不斷調整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本文通過探討與環境法制定曾經出現過的一些價值觀念,力圖探索出指導環境法律發展的基礎思想。
關鍵詞:環境法價值;人類中心主義;生態中心論;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
1 環境法價值理論發展歷程和主要流派的觀點。
環境是指圍繞人的空間和作用于人這一對象的所有外界影響的總和,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通常意義上來說,環境是指圍繞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條件的總和。在環境法學領域所說的環境和環境科學上的環境略有區別,我國《環境保護法》第二條給法律上的環境下了一個總體的定義:“本法所稱的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而環境科學上的環境是指以人類為中心事物的環境,“它是指圍繞人群空間和作用于人類這一對象的所有外界影響與力量的總和。”有關環境法上的環境的概念,才是環境法價值之于法學領域所應該思考的范圍。
迄今為止,人類在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關系的過程中,集中形成了幾種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環境價值理論,而這些環境價值理論也成為了環境法價值的基本來源:
(一)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作為一種環境價值思想,不僅影響了早期人類認識自我與環境關系的觀念,而且持續至今仍然是有關環境法價值的一種重要的思想。人類中心主義的主要觀點有:人類是唯一的道德主體;人類是唯一的倫理主體;其他動物只有工具價值,比如康德認為,動物不是理性的,只是工具。這些思想隨著近代人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統治地位和科技迅速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在這一階段,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對于自然界的奧秘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在人類面前,自然不再是不可戰勝和不可認識的物體。人類中心主義容易造成人與自然界的對立。
(二)生物中心論。由于自然科學、生態神學的發展,人類對于自身與自然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例如,達爾文認為,人從動物進化而來,人與高等動物無實質差別;羅德米爾克認為,人類托管地球,但不能破壞地球),隨后出現了生物中心論。生物中心論認為,自然界是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人與其他生物物種一樣,只不過是地球進化過程中的一個存在物,并不比其他物種來得優越,主張人的優越性只不過是一種偏愛一個特定物種而歧視其他幾十億個物種的不合理的自私的偏見,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因此,施韋澤要求“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要求人們“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到其他的生命”。泰勒主張人們應該公平地對待所有種類的生物,因為“不存在比它們的價值更高的東西”,并且,人們應當像人類以各種機會追求幸福一樣,實現動物和植物的幸福。
(三)生態中心論。生態中心論者關注生態共同體。生態中心論價值觀的精神先驅是對現代環境運動起了深遠影響的思想家。在西方生態倫理的精神先驅的影響下,現代生態中心論主張把道德關懷的對象擴展到所有生物上,乃至非生命存在物,擴展到整個大自然上,它肯定自然有獨立于人類利益的價值,自然的價值不依賴于人而存在。淺層生態學認為,人類主宰自然,自然界是多樣性的,作為資源是有價值的,其主要強調自然界的工具價值,解決問題的方式:單純依靠技術解決環境危機,不觸動價值理念。深層生態學的創始人是阿恩納斯,深層生態學認為自然界是具有多樣性的,具有自身的內在價值,認為生物圈是平等的,反對物種歧視主義、人類沙文主義,認為環境危機的本質是文化、價值危機,以及社會政治、經濟機制的問題。
2 目前中國的應對措施:確立科學的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當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戰略,也是社會發展觀,雖然是一種戰略,卻更注重人類的發展。它主張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要求人類重新審視自己在自然界的主體地位,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系。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體現在,人能夠通過自己的活動利用和開發自然界、合理調節自己與自然界之間物質能量交換過程。
就中國現狀來看,要真正解決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把發展科技與生產力和保護生態環境有機地統一起來,把人類生活需要的內在尺度與生態環境規律的外在尺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決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自然資源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效循環,提高人類利用自然的科學性,協調人類改造自然的行動,調整好人類改造自然的方向。既不要像古代那樣做自然界的奴隸,也不要像工業革命以來那樣做自然界的敵人,而應該做自然界的朋友,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真正建立起人與自然界的全面和諧的關系,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我們星球的繁榮和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3 環境價值理論在環境法領域的重要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環境問題在現代社會呈現出日益重要的地位,在處理環境問題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情況。人們用法律的方法來解決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提高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規范與環境相聯系的種種行為,不僅僅是用這樣一種國家強制力來約束人類的行為,更重要的在于通過法律的方式,使得正確的環境思想得以被全社會認同和接受,建立起一個具有內在價值的法律秩序。而這種內在價值,理應從環境法價值當中選擇,將“科學的發展觀”作為環境法律的內在價值指引,反映了現代中國社會基本的,具有普遍性的、有利于環境保護以及環境問題合理解決價值觀念,可以引起全社會的認同及遵守。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的環境法律,才可以在紛繁復雜的環境問題面前指導人們的行為,理性且合理的解決環境問題。
環境法的調整對象是人類生產生活中涉及環境問題的行為,在環境社會關系當中,環境法通過制定環境標準等環境行為規范,使其間接的調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指引人與環境關系向著好的、有利的方向發展。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要清晰地認識到科學發展的問題,尤其是在制定環境標準和其他涉及環境制度時,更需要以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具體行為,合理的解決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使人在自身發展需求得以滿足的前提下,不濫用法律賦予的利用環境的權利,最大限度的保護環境,承擔起環境污染和破壞等行為的責任。確定科學的發展觀為環境法所應該堅持的環境價值理論,可以指導在有關環境保護問題、污染防治問題和資源利用問題上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
參考文獻
[1]張傳開.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沿問題研究[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高鴻雁.論馬克思人與自然理論的當代意義[J].貴陽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作者簡介
李金玲(1995),女,漢族,河北滄州市人,學生,本科生在讀,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研究方向:政治學與行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