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世紀城市的興起是處于西歐封建制度的體制下,經濟發展,商業貿易復興,封建主對經濟利益需求增加的基礎之上,這一時期,城市與封建主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在供需關系上是相互依存的彼此。
關鍵詞:西歐;中世紀;城市;封建主
1 城市興起的背景
西歐中世紀早期以莊園制經濟為主體,商品經濟并不發達,但這也不是意味著當時的社會中并不存在商業貿易。一些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城市以及意大利的部分城市都保有一定的對外貿易,巴黎、倫敦等城市也保持著不同程度的對外商業聯系。依據比利時學者皮雷納的觀點,從11世紀起,西歐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刺激了封建主貪婪的欲望,他們希望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因此,烏爾班二世在克萊門宗教會議上不僅宣稱了宗教的仇恨,更鼓吹以色列“遍地流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豐富超過一切土地,是另一個充滿歡娛快樂的天堂。”同時,在十字軍東征的過程當中,“伊斯蘭教對地中海的控制結束了”基督徒“在地中海掌握著經濟控制權”,這就使得中世紀初期地中海中斷的貿易再次得到了恢復,商業貿易進入復興時期。遠程貿易之所以成為城市復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商人在貿易的途中需要在王室或教俗貴族的堡、府第周緣設置倉庫和居住地,因此,堡的腳下、河流道路的匯合點等都成了城市興起地方。
中世紀西歐的社會也是一個以采邑制為基礎的社會,這樣的制度決定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必然存在著一種人身依附關系,而在這種依附關系之外的就是一種特權。商人之所以選擇這些地方也是因為他們需要王權和大封建主給予他們特許權,只有商人擁有了這樣的特許權,他們才擁有了遷徙的自由、擁有了商業貿易的自由。
2 封建主對城市興建的參與及其原因
城市的興起大多是修建于國王、教會等各級封建主的領地之上,而封建主在自己的領地內可謂是集各種權利于一身。城市是一個聚集人口的地方,同時西歐中世紀城市的修建城垣是必備的要素,可想而知在土地上如此的大動干戈,未得到封建主的允許,或者說是沒有封建主的支持是很難進行的。因此,可以說,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都是在當地封建主的允許或者是支持下才建立起來的。
但盡管如此封建主對城市興建過程的參與程度也不盡相同,一類是封建主僅同意在此修建城市,但并不給予城市任何的庇護或是支持。第二類是封建主給予居住于自己周圍的各類居民以庇護,但久而久之,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墻的建立,這里逐漸便成為了新興的中世紀城市。這類城市大部分就是我們所說的主教所在地。主教所管轄的城市很自然的成為附近居民的避難所,甚至有很多修士從遠方趕來尋找可以得到庇護的地方,887年圣瓦斯特修道院的修士去博韋尋找庇護,881年和882年圣康坦修道院和根特的圣尼奧尼斯修道院的修士們去拉昂尋找庇護。這樣的城市還包括了德國的馬因斯、科隆、瓦牧、斯特拉斯堡和馬德堡。第三種類型的城市是在興建的過程中得到了封建主所給予的直接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這類城市以巴黎最具有代表性,在987年卡佩政變之前,巴黎城的范圍嚴格的說,只限于“首都的小島”上。在塞納河兩岸的近郊,特別是在左岸,是沒有城垣的。從卡佩王朝起,法國王室開始了對巴黎城的修建,路易六世首先向巴黎附近的居民伸以援手,為他們提供保護。他建立了圣澤門城堡、大城寨和小城寨并把近郊圈入城垣之內。國王作為巴黎城市的封建主,對巴黎城市的興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封建主之所以樂意城市的興建則是因為,當領主給予城市特許權的同時,他們通過自己所擁有各種權利而得到了更大的利益。通常這些利益包括了封建主在城市建立初期所擁有的一些經濟特權、行會向封建主“購買”該地區行業壟斷權利的錢款以及封建主所征收的捐稅。在城市建立的初期,封建主在自己的封建領地內往往擁有一系列的經濟特權,這些特權包括了一定時間內可以壟斷商品的出售權、城市內公共磨房的占有權、市內免費食宿權和要求工匠為自己提供無償勞動服務的權利等等。“德意志范圍內的寺院大都從事磨坊事業,息斯托西安修道院則通過對磨坊這一類事業的壟斷性控制而控制了周圍地區的谷物種植、啤酒制造和谷物出售的專利權”。在那個貨幣地租還沒有普遍流行的時期,這些特權為封建主所帶來的貨幣的收入就顯得至關重要了。行會是商人自發組成的商業結盟,它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行業的壟斷以得到最大的利益,因此,他們都要向封建主繳納一定的錢款從而得到該地區某種行業的壟斷權力,“一些勢力大的行會甚至還可以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直接取得某些特權而凌駕于市政之上”。城市的興起常常為封建主帶來大量的捐稅收入,這成為封建主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西西里王國在當時擁有很多的大港口,大多位于海上交通要道,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所以歷代西西里國王通過海上港口所征繳的各種稅金和進出口稅的數目是相當可觀的。巴勒摩一城的稅收,即超過了英國國王從整個王國內所得的稅收。這些都充分的說明了城市的興起給封建主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使封建主的財政狀況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3 城市與封建主的供需關系
早期城市與封建主的關系不僅表現在上述的方面,從供需的角度來看,城市興建初期,城市與封建主的關系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封建主是農產品的供應方,而城市則是農產品的需求方;另一方面,城市是外來手工業產品的供應方,而封建主則是外來手工業產品的需求方。就農產品而言,雙方需要彼此的存在以平衡供需關系。在此過程中,封建主往往會根據城市的需求而因地制宜的選擇收益最大的產業,在弗蘭德爾,鑒于那里的城市比較富裕,需求物多,該教團就飼養大牲畜;在英格蘭,則專門放牧綿羊,以適應弗蘭德爾城市羊毛消耗量日漸增加的局面。西歐中世紀社會貧富相差較大,大多數農戶生活貧困,而大封建主卻沉迷于享受,揮霍無度。因此,城市通過貿易所得的外來手工業品除了自身的消耗之外,絕大部分則提供給了封建主也是可以想象的。作為市場上的主要買賣方,可以說在經濟生活當中,城市與封建主是不可以獨立而存在的。這也從另一個角度為我們解釋了為什么封建主在可以從城市獲得利益的情況下并沒有對城市竭澤而漁,而城市也愿意讓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與封建主所共享。
在城市建立之初,城市與封建主的關系中并不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反倒是無論在經濟還是政治領域二者都存在著一定的依存關系,封建主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城市興起和發展的作用。但同時,封建主在城市所擁有的特權并不受到相應的約束,因此,這也為日后城市與封建主的矛盾和斗爭埋下了伏筆。
參考文獻
[1]郭守田:《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中古部分),商務印書館1974年版,第153頁。
[2]【比利時】亨利﹒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陳國棟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58頁。
[3]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耿淡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374-375頁。
[4]劉景華:《走向重商時代——社會轉折中的西歐商人與城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頁。
作者簡介
白雪(1992-),女,漢族,陜西延安,天津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