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師生關系是教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工作中定位師生關系,關系到教學工作的成效。為此,許多著名的教學理論對師生關系的定位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建構主義主張建立起新的學習模式,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要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終有效實現教學目的。這必然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老師的學生觀,重新建立起師生的角色定位。試以中國法制史課程為例,探討建構主義視野下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
[關鍵詞]中國法制史;建構主義;師生關系;重新定位
[作者簡介]賀梅開(1980—),男,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地方史、課程教學和法學。(江西南昌 330038)
通過教學實踐,本人深刻地體會到中國法制史課程不僅可以豐富大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大學生的知識儲備,還可以培養大學生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正確認識,拓寬他們的精神領域和文化視野,同時可以賦予民族精神和文化以時代內涵,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等等。但是,中國法制史課程內容龐雜,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引文生澀難懂,還存在其他諸多影響教學效果的主客觀因素,急需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其中師生關系的定位是主要問題之一。那么,如何重新定位師生關系,重新定位教與學的關系,成了事關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突出強調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顯然,這是教學工作中師生關系定位的一種嘗試和創新,值得探索和研究。
一、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應該變被動為主動
長期的教學和學習實踐中,我們習慣于老師為主,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的講授,但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應該是主動的,不應該是被動的,要重新定位師生關系,首先就該從學生的主動性開始。
(一)首先要主動接受信息,積極建構知識
中國法制史課程的特性決定了知識準備和教學對象的多樣性,對教學對象的要求比較高,既要求具備較全面的法學理論修養,又要求具備比較扎實的史學功底。這個特點增強了課程教學的特殊性。這一特殊性在教學實踐中表現在學生厭學、畏學,教師教學強度大。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認為,教師不是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幫助學生實現對新知識的建構。學生要主動接收信息,積極建構知識。中國法制史學科有三個主要的特性,一是內容十分豐富,它包括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各種類型的主要法律制度、各類法規、司法和法律監督活動以及其從無到有、從粗到細、從單一到系統、從低級到高級的演變發展過程,有文字可考的就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二是中國法制史教材中生澀難懂的概念和引文大量存在,學生不容易懂,其中古文獻和古漢語方面的困難也十分突出;三是中國法制史缺乏一個清晰的學科框架和明晰的學科體系,規律性的東西比較少,有的知識點根本是無規律可循。這其實就是橫亙在學生面前的三大主要學習障礙,要實現跨越,首先要學生自己改變學習的被動性,主動去建構知識,而這種主動的建構,只有依靠學生自己,別人無法替代。
(二)其次要主動建構知識就要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知識信息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主動建構的意義就是對外部信息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獲得自己的意義。這很有指導意義,首先是面對特別難懂的法律術語,要主動去選擇、學習,并反復理解。舉個例子,周公告誡康叔時說過一段名言,“敬明乃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自作不典,式爾,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適爾,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尚書.康誥》)“這兒‘眚意為過失;‘非眚意為故意;‘惟終意為慣犯;‘非終意為偶犯。這不太好理解,但是只要主動去學習,還是能夠理解清楚。此外,諸如‘傅別、‘書契、‘質劑、‘判書、‘藥劑等概念,不經過專門的學習是很難掌握的。”再有,古文獻的辨偽,更是需要長期的主動地學習積累。通過主動的選擇,去學習,加工和處理學到的信息,反復理解,最后完全掌握。其次,中國法制史雖然沒有太多規律性的東西,但也不完全沒有規律可循。記憶需要理解,也需要掌握有效的規律,幫助記憶,加深理解,這一切都離不開學習者的主動。
(三)再次要建構自己的理解,獲得學習的意義
建構主義要求學習者在主動學習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理解,獲得學習的意義。體現在中國法制史課程學習過程中,就是學習者如何建構自己對中國法制歷史的理解。限于時代和現存的歷史資料,加上近代以來我們大規模地移植了外國的法律制度,受西化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在中國法制史的學習、教學和研究過程中,總習慣于用西方的價值標準評價中國法制的發展歷史。如何正確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掌握到正確的知識,也不能完全依靠過去的概念,因為我們畢竟生活在現代。要準確理解歷史上的法律現象、法律問題和法律演化規律,借助的主要是現代的概念、知識和語言體系。要達到目的,需作兩方面努力,一是學生自己的努力,二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好的平衡,向學生解釋好問題和現象。要是老師自己都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很難要求學生去正確理解中國法制史的內涵。
(四)最后要認真處理好認知結構的量變和質變,把握知識建構的過程
知識的掌握,建構主義認為其實就是認知結構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要實現該過程的轉變,需要通過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主要是指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經過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典型案例,開展案例分析,從而實現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新舊知識互相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對新知識全面深入的理解。中國法制史特別是古代法制史許多內容與今天相比,大相徑庭,甚至完全不一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選擇一些典型的案例進行學習,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當時的立法情況、人們的法律觀念和法律心理狀態等。那么,在典型案例的選擇上是有講究的,最好是有影響力甚至還有爭議的案件,因為這樣的案件,信息量豐富,波及面廣,更有助于學生的全面了解,重點把握,從而實現認知結構的質變。例如,在宋代影響全國的名案“阿云之獄”:“初,登州奏有婦阿云,母服中聘于韋,惡韋丑陋,謀殺不死。按問欲舉,自首”。事實上,這就是一起未婚妻砍殺未婚夫的小案子,只是宋代當時的法律規定有沖突,致使該案從中央到地方,許多官員都參與了進來,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并且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極其少見的。通過諸如此類的案例不斷反復的學習,學習者的新舊知識在沖突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認知結構的量變和質變。
三、對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思考
從上述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政策與相關概念不夠清楚,顯然是缺乏系統的教育體系造成的;其次,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有所提高,但踐行力度還有待加強;再次,家庭、學校、社會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影響都很大,要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就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一)完善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體系,促進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全方位認識
首先,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學科、專業性質等情況制定相應的生態文明觀教育規劃,將生態文明觀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板塊。既重視理論基礎的講解,又要聯系政策,確保學生對生態文明有全面的了解。其次,在大學生各自所學的專業課程中滲透生態文明的內容和理念,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中的主導作用。第三,加大對生態文明的研究力度,充分體現高校“產、學、研”相結合的巨大作用,為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二)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踐行力度
學校應根據自身實際和學科特點,組織設計好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認知,養成生態文明行為。如鼓勵學生參與環保志愿服務活動;利用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等有關生態的重要節日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組建保護母親河、環境勘測、環保宣傳等社會實踐小組開展實踐活動等,以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的實踐性和趣味性。要大力支持生態環保類社團的建設,給予這類社團更多優惠與指導,確保社團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
就家庭方面而言,學生家長一方面應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生態文明觀的養成,以此作為孩子的榜樣;另一方面又必須對孩子的行為習慣有所了解,及時糾正那些與生態文明不符的行為。就整個社會方面而言,政府應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出臺相關法規,約束與生態文明觀不符的行為,把提高社會成員生態文明觀的工作納入法治的軌道。各種媒體應加大宣傳力度,用積極、正面的輿論引導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郭杰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
[2]李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張美弟.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9.
[4]吳春麗.當代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D].南華大學,2013.
[5]吳起研.科學發展觀視野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D].內蒙古科技大學,2012.
[6]魏法匯.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10).
[7]孔德萍.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
[8]劉必春.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3,(7).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