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萍
【摘 要】本文從分析我國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入手,結合教學實踐針對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對當前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對教師教學方式帶來的影響進行初步探討,以期提高小學音樂教育質量、指導小學音樂教學實踐,并對規范小學音樂教學行為和普及音樂教學理論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音樂教學;教學模式;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01-02
音樂教育是一門審美教育,是學校藝術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音樂教育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教育的質量,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成為研究熱點問題。筆者在小學音樂實踐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教學嘗試,對此提出初淺的見解與廣大音樂教育者共同探討。
一、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的弊端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組織和設計相對穩定而又系統、簡化的教學結構。在過去,傳統的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存在著很大的弊端,認為音樂課就是“唱歌課”,基本上是教師教一句,學生跟唱一句,唱會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音樂課也和其他文化課一樣,表現為單純的傳授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教授的樂理知識、發聲訓練、視唱練耳等等對學生來說都是機械的、枯燥的。另外,教師沒有引導學生真正走進音樂作品,沒有讓學生通過音樂實踐來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完全是老師一個人唱了主角,在整個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
二、國外音樂教學模式對學生主體的關注
縱觀國外,從瑞士的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獨創的體態律動教學,到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伊創造的柯達伊教學體系,再到德國作曲家奧爾夫創立的奧爾夫教育體系,以及美國的綜合音樂感教育,這些教學模式,雖然各有特色,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切從兒童出發,提倡學習“元素性”音樂,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新課標理念下小學音樂教學方式的改革
從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和國外的教學模式的比較中,不難發現,二者之間,最根本的差異在于教學主體的不同。確立學生在音樂教學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在音樂實踐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改革當下音樂課堂的最重要的切入點。我們既要借鑒國外先進的音樂教學模式,學習先進的音樂教育成果,但又不能機械照搬,而應該結合具體國情,特別是充分考慮我國音樂的歷史文化因素,在總結音樂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去探索出適合我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發展之路。
(一)改革學生音樂學習方式
義務教育音樂新課標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有力地沖擊了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一改“滿堂灌”和“填鴨式”的被動、機械、接受式的教學局面,課堂充滿了新的活力。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要大膽地改革音樂學習方式,根據兒童音樂學習心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技能,放手讓學生去學習,無拘無束地展現自己。要充分尊重兒童音樂學習的主體地位,在自主的音樂學習基礎上,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從而有效地體現合作學習的價值。值得強調的是,我們不僅要增強改變傳統音樂學習方式的意識,更要加強兒童音樂學習心理的研究,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正確引導,把握好合作學習的時機,讓學生的音樂合作學習落到實處。
(二)優化教學情境,創新教學方法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但這并沒有否定教師在駕馭整個課堂教學中所起到的引導作用。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首先得歸功于教師的啟發與誘導。孩子們對那種完全無拘無束的、沒有干預的活動,在一定時間內會有一些新鮮感,但是,這種新鮮感保持不了多久。一旦沒有了新花樣互動的課堂學生會做“逃跑的觀眾”。那么,這時候如果沒有教師的有效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就會削減。當然,教師的及時引導作為一種啟迪、一種激勵,也應是含而不露的。為了讓學生對小學音樂課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依據小學生音樂的實踐性規律,根據兒童生性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的心理特點,把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與兒歌、游戲、舞蹈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把抽象枯燥的音樂知識點、音樂技能訓練變成生動活潑的實踐活動,從而充分調動聽、視、觸等各種感覺活動,讓他們快樂地動口、動手、動腳、動腦,蹦蹦跳跳地進入音樂世界。例如在《迷人的火塘》合唱課上,教師播放《侗族大歌》視頻,根據教學設計有歌伴舞環節,學生之間討論熱烈,相互推薦優秀學生,表現欲望被激發出來。縱使動作不那么流暢,但通過參與這種唱歌、表演活動,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進行學習,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經過活動之后,學生會理解每一手段的作用,并且認可此類活動,由無意識活動變為有意識的活動,并在活動中感受到音樂的美。也使學生深入理解所學內容,使情感體驗得以轉化為理性認識。
(三)利用地方音樂資源,拓寬音樂教學渠道
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對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學理念。對于小學音樂教學而言,地方音樂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它對于開發學生的音樂潛能、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豐富音樂的教學內容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作用。音樂新課標也明確提出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的課程理念,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和人文素養,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宿松本土劇種——黃梅戲,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戲曲,它是集演唱與表演于一身的藝術。把黃梅戲引進小學課堂,讓學生去體驗戲曲藝術的魅力,繼承和發展有地方特色的藝術文化,從小樹立熱愛本土音樂文化的精神。課堂上,我們可以將學生們喜歡的流行音樂與黃梅戲有效結合,增加學生的興趣。如吳瓊演唱的《對花》就是流行歌曲與黃梅戲的完美結合。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給學生展示戲劇服裝,讓學生試穿并表演,大大激發學生課堂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僅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熱愛黃梅戲,更主要的是通過流行音樂與黃梅戲的結合,能豐富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還有,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宿松文南詞,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生活氣息,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對落實某些知識點和音樂技能的教學時,適時地引入文南詞,可以使之通俗化、具體化、形象化。對增強學生學習知識、訓練技能的興趣,提高音樂教學實效性無疑大有裨益。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更新觀念,深入領會新課標精神,確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為本的教學觀。在不斷學習和借鑒中外優秀的音樂教學模式中得到啟示,從研究兒童音樂學習心理入手,優化教學方法,創設良好的音樂學習情境,盡可能使每一節課都充滿趣味性、啟發性、創造性,讓音樂課真正的“動”起來、“活”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愛上音樂,讓美好的音樂甘泉滋潤著每一個幼小的心靈。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M].2001.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M].2001
[3]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中國音樂教育[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委辦,2001.4.
[6]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7]時白林.黃梅戲唱腔欣賞[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