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宋興明
摘 要:從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構建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兩方面研究,以培養女大學生的自信意識和批判精神,提高女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競爭;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7-0003-02
造就創新人才、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已成為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基礎與核心。在這個進程中,一定要高度關注女性人才特別是女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問題。而要改變我國高素質女性人才和女性創新人才更為緊缺的現狀,就要根據女性創新人才成長規律,構建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界定,目前理論界有過程、方式、方案、要素、機制等多種界定方式,對于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尚未有研究者涉及。我們認為,大學在女大學生培養過程中,以創新教育思想為指導,由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評價等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諸要素構成的相對穩定的教育教學過程與運行機制。下面,就從四個方面理解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1)創新人才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要從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的傳統教育觀,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全面發展為中心的女大學生創新人才教育觀;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性施教,考慮女性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實施正確的社會性別意識教育;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培養,致力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2)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要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富有開拓性和創新能力,對社會發展做出創造性貢獻的女性人才。在知識上,通過科學的通識教育和合理的專業教育,具備比較厚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以及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在能力上,具備綜合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創新的方法,創造性地提出新的發現、新的發明和新的改進革新方案的能力;在心理人格上,具有自尊、自信、獨立、好奇心、求知欲、意志力、社會責任感等人格品質 。
(3)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主要包括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制度、培養措施,諸如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專業設置、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大綱及為了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所采取的一系列途徑、方法、手段等過程要素。在優化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過程時,要考慮以下兩個關鍵因素:一是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來優化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二是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個性的自由發展是創新人才成長與發展的前提。
(4)創新人才培養評價。在招生考核、專業課程學習、畢業資格審核等人才培養評價的各個環節,都要突出女大學生人才創新能力和創新業績的評價。培養評價是人才培養活動中的最終環節,也是衡量和評判人才培養活動成敗優劣的重要環節。
二、構建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縱觀國內外女子院校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不少女子院校在女性精英人才以及創新人才培養上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美國著名的女子院校——韋爾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注重發展學生引導改變世界的高素質能力,培養女性不妥協的堅韌品質,通過計劃周密的手段開發她們所有的才能。韋爾斯理學院每年開設一千門左右的課程,學生的個人化教育計劃開始于第一學年,必修課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以及科學與數學。據《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排名中位于前25名的學院中有6所是女子高校。在美國華盛頓,女國會議員中1/4上過女子大學,1000位最成功的女經理有1/3是女子大學畢業生。
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女子大學——韓國梨花女子大學,遵循“真、善、美”的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學術能力,尤其是女性的智慧和潛能,為女大學生學習理工科、成為高新技術人才創造條件。梨花女子大學為韓國培養了歷史上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女律師和許多婦女運動領袖及國家女領導人,如韓國總統金泳三的夫人、代總理張裳以及前任總理韓明淑等杰出女性,梨花女子大學被視為韓國女性發展的象征、科學和藝術的殿堂。我國歷史上的金陵女子大學,培育學生為他人和社會服務的“厚生”精神,主張文理兼通,加強基礎知識,培養廣博視野,注重社會實踐,提倡啟發式和問題研討式教學,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杰出的女性人才,成為我國近代最有影響的女子大學。另外,英國的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美國的哈佛大學、澳大利亞的悉尼大學等國外著名大學附設的女子學院,依托本校教學資源,加強通識教育和科學素養,也為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1)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創新思維推進理論發展、促進實踐變革。創新意識越強,創新思維愈活躍,創新水平就越高。然而,創新思維品質不是與生俱來,是通過后天訓練來獲得的。有研究表明,女性在創造性方面甚至優于男性。據丁·康諾基金會在對712 名婦女進行測試后發現,女性創造能力的平均值比男性高25%。M·埃德文等在一所高校畢業班講授創造性思維課程,他們研究后也得出婦女創造能力超過男人的論斷。既然在創造力方面女性并不天生差于男性,那么為什么現實生活中創新型男性人才遠多于女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培養和后天努力不夠。因此,要提高當代女大學生的創新潛能,關鍵是培養女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通過課程設置和社會實踐,重點培養女大學生的發散思維、聯想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思維及潛意識、想象、直覺、頓悟、靈感等非邏輯思維。
(2)加強社會性別意識,培育“四自”獨立人格。目前,我國女大學生因受到“男主外,女主內”“男強女弱”“女人的人生舞臺在家庭”等根深蒂固的傳統性別觀的影響,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輕自賤、妄自菲薄和對男性與社會依附的心理,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獨立人格意識有待加強。根據女大學生價值觀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現階段的女大學生“四自”精神不強、人格不夠獨立,令人堪憂。事實上,獨立人格與創新能力呈正相關系,獨立人格的特質往往表現為擁有穩定而持久的創新心理傾向,具備獨立人格的人將創新看成一種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的需要越強,越能激發人的潛力和創造力。因此,在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加強女大學生的社會性別意識和 “四自”獨立人格的教育,激發女大學生的創新愿望和創新潛能。
(3)加強通識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提高科學素養。有學者認為,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一種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與專業教育一起構成完整的大學教育。通識教育的目的不是為學生從事某種職業作準備,而是促進學生在智力、體力、 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培養完整的人和負責任的社會公民,使學生具有一種超越當下社會具體需要的全面文化素養,能夠從更廣闊的視角來思考和處理問題。
牢固的基礎和廣博的知識儲備、跨學科的開闊視野、批判和發散等創新思維、健全心智和獨立的人格等因素,是創新人才的素質構成要件;這些必須通過通識教育培養,僅僅由專業教育是不能達成的,況且,過度專業化的教育,只能使學生的視野局限于越來越窄的專業視野里,走向問題的反面。因此,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曾大力提倡通識教育,提出“一方面學生要對自然、社會和人文三大科學有一個基本了解,另一方面對三大科學要能識其會通之所在,了解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其相為因緣與依倚的原理。”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是實行通識教育的典范,培養了大批杰出的人才;美國韋爾斯理學院、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我國金陵女子大學也在一定程度上實行了通識教育,這些女子院校在實行通識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鑒于此,我們在構建女大學生創新人才模式方面,應該總結與借鑒中外著名大學,包括女子院校成功的通識教育經驗,構建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跨學科通識教育課程,開展科學有效的通識教育,為培養女大學生創新人才的全面人格、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創造條件 。
(4)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實施探究學習方法。長期以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是主導我國教育的基本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基本上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缺乏質疑教師和權威的批判精神和意識,這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而一流的歐洲大學和美國大學的教學方式與中國顯著不同,其重視質疑權威和互動式的研討教學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實行學生立論、辯論及獨立思考的導師制。美國大學的教學模式是實行互動式的討論會或者小班授課,這種模式要求一小群學生自己立論、辯論、互相挑戰,不會盲目接受導師的觀點。比如,斯坦福大學實行小班授課,8名以內學生的課程占50%以上、15 名以內學生的課程超過70%;麻省理工學院的校訓和課程模式是“動手動腦”。美國威爾斯理學院、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我國金陵女子大學等中外著名的女子學院,其中一個教學特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也是采用導師制教學或小型研討班探究型教學模式。
因此,我們應該借鑒中外著名大學在培養創新人才的成功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處于啟發、激發和引導的地位,而非自上而下的灌輸角色,著力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創新能力。其具體的實施形式是采用導師制或者小型研討班;其具體的實施方法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女大學生的自信意識和批判精神,提高女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還要改變傳統的教師領著學生完成實踐的教學方式,而要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去實踐,在實踐中發展自己、 培養創新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如何研究和構建女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何澆灌女大學生創新人才之花,永葆創新之樹常青,這個理論和實踐命題,有待我國高等教育界,尤其是女性高等教育界 更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姜士偉.淺析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內涵及構成[J].山東省青年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8(02).
[2]羅婷.女子高校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周春燕.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的女性教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M].文教資料,2006(10).
[4]楊家余,王紅巖.吳貽芳女子高等教育思想述評——以金陵女子大學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2).
[5]馮惠敏.梅貽琦的通識教育觀及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