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野烽
摘 要:美術教研課應注重學生的情感升華、圖片資料的搜集要有針對性、教師要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教學也應有發散性思維,從而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和分析,認識設計的成功與不足,提高審美能力,培養設計素質。
關鍵詞:美術;欣賞課;創意;生活用品;審美;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955;G424.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7-0078-01
教研課“我的生活我創意——實用又美觀的日用產品”選自人教版初中美術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這節課教學設計從有創意的壺入手過渡到生活中的創意,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和分析接觸到的工業產品,認識設計的成功與不足,提高審美能力,培養設計素質。同時,從美術的層面引導學生們發揮想象力,設計一款有創意的壺。眾所周知,上一堂好課是需要反復磨課的,盡管對設計的每個環節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可真正上課時才發現準備工作遠遠不足,特別是作業環節效果不是太理想。后來,作業由設計一件生活用品改為壺的創意設計,效果比之前好多了,學生的創意思維更加開闊了。
一、注重學生的情感升華
每個人美的知覺是不同的,愉快的感覺是審美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本課始終貫穿“美”的線索及愛生活、愛家人、環保等情感教育,鼓勵學生珍惜、熱愛來之不易的生活,以審美貫穿課堂始終,內容的選擇要“美”,教師的語言要“美”,學生的作業也要“美”。課的開頭首先讓學生念一篇網上的小學生作文,然后聯系生活,拿出手壓式手電筒作介紹,引發學生共鳴,這樣能拉近和他們的距離。另外,舉例的針線盒中針的設計也能讓學生不忘自己的家人,要關心家人。導入課題后首先出示的那張老照片也是很有意義的,讓學生找亮點,學生根據課題一下子就能說出,并能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師告訴學生要憶苦思甜。以上導入是有一定教育意義的,雖然是美術課,教師不能忘記隨時教育學生要愛生活、愛祖國,讓學生的情感升華。
二、圖片資料的搜集要有針對性
藝術欣賞歸根到底,是自己的欣賞;即或是由別人進行引導、啟發,最終也還需要通過自己的理解、消化與認同,才能夠心領神會地進入審美的境界之中。真正的藝術品,總是美的。觀賞藝術或欣賞美術是一種享受,特別是觀摩名家高格調、高品位的藝術創作更是如此。為了能讓學生欣賞到高品位的藝術作品,本課中圖片資料的搜集也是花費了不少心思的,老照片的選擇,能引發學生對今天來之不易生活的感慨;壺的創意是把圖片一張張整理好做成視頻配上音樂,那些圖片在生活中很難找到,無論造型還是色彩都很獨特,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更加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根據這些壺的設計又引導了學生分析總結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的創意設計,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三、教師要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本課無非就是解決生活用品設計的兩大方面——實用和美觀。教師給學生大量的圖片欣賞,讓學生說說每件生活用品實用在什么地方,美觀在什么地方,這樣的上法就會沒有新意,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那是無效的課。所以,教師應該考慮本課學生到底能學到些什么才是有用的?從學習環節設計:一是能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感受生活——淘寶;二是能讓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欣賞;三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四是能讓學生接受情感教育,增加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比較;五是如何讓學生奇思妙想并運用到畫面中去,能有想法地畫,畫自己的畫,并且一定是美的——作業。輔導兒童畫創作要注意發現兒童的興奮點,尋找他們關注和喜歡什么,只要有感而發,畫的過程就簡單多了。這堂課學生的興奮點其實是在欣賞有創意的壺上,每款壺的創意設計都很新穎獨特,特別能夠吸引學生并能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
四、教學也應有發散性思維
畫畫注重點線面的結合,教學也如此,不能以偏概全,書本知識很局限,教師應從書本入手,尋找適合學生的題材,多研究,讓學生多學有用的東西。教材內容只是起到引領的作用,可把本課內容當成“點”,線和面自己去挖掘,這樣也許能讓學生在掌握書本內容的基礎上學到更多書本所沒有的知識,這就是教學的發散性思維。本課教師把教材上大多數生活用品圖片用毛筆畫到宣紙上,增加了趣味性、有美感,濃縮了書本內容,同學們都很感興趣。但教師不針對這些圖片講生活用品的實用性和美觀性,只是作為畫讓學生來欣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結束語
作為評課者和聽課者,通常都比較喜歡熱鬧的課,有些教師花費很多時間準備了花花綠綠的道具,讓人耳目一新,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人都是喜歡新鮮的事物。再來反思本節課,相信所有的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上得熱熱鬧鬧,也相信所有的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有好的道具,但這并不是簡單的事,沒有學校領導的支持,沒有經費的提供,想都別想。所以,教師上這節課的時候還是比較理性的,那些作業的材料都很普通,花費不了幾個錢,作業形式相對來講也比較簡單,示范是用最專業最普通的方式——毛筆+墨汁+宣紙。可以說,普通并不等于無效,因為它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愿意畫并且能畫。
參考文獻:
[1]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兒童美術教學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2]王兆一.美術審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