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凌云
一、何為“和潤”
和沐陽光,潤澤生命!教育似雨,潤物無聲;生命如花,靜待絢爛。
和是一種氣度,和而不同,有容乃大,這是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與博大胸懷;和是一種生態,《莊子·天道》稱“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天和、人和,即是順應自然,乃萬物之美;和是一種態度,東漢史學家荀悅在《申鑒》中說,君子應當“食和羹以平其氣,聽和聲以平其志,納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若人人能行為有度,進退有矩,此乃大同;和是一種認同,《論語·學而》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制度化的“禮”與精神化的“和”,兩者剛柔相濟,德法同歸;和是一種境界,和合故能諧!
潤即滋養、喚醒、影響。教育是慢的藝術,講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教育,對待學生的成長,來不得絲毫急躁,不必越俎代庖,多一點賞識、寬容、等待,多一把尺度,這種“慢”是為了夯實基礎,為進入“快車道”積聚力量。
和是愿景,潤是路徑。用信任、賞識、贊美,達到和潤的自覺與精神,讓師生感受不到你在“教育”,在“和合而生,和而不同,和而大同”的氛圍里成人之美、美各其美、美美與共,遇見最美的自己!由此,凝練出“和潤”的教育思想。
二、始于困惑
2016年遭熱議的高考作文題,乍看這幅圖,我的心是痛的,冰冷的分數、親吻的唇印、掌摑的手印直抵內心,姑且不去深究它的深度和廣度,不同的側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詮釋,但它真真切切警醒我們去思考。
小學階段是人生中最寶貴、最快樂的時光,最能開出體格、品質、身心、情智、思維、習慣的艷麗花朵。“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魔咒使得各種補習班井噴似的出現,家長趨之若鶩。雙休日,孩子們不是在補習就是在去補習的路上;我們這些成年人,往往用愛的名義、以安全為借口,遏制和抹殺著孩子的童年、童真;“小大人”比比皆是,他們有著稚嫩的面容、孩童的身體,卻總說著大人般的話,做著大人般的事;家庭教育的失位、缺位,使得“陪伴”成了最奢侈的愿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高考如一座大山,在一味追求分數的教育功利面前,“教孩子如何做人”被遺忘,“培養人的核心素養”被淹沒。
我們試想:如果有一天,所學的知識被遺忘,那還剩下什么?剩下的就只有教育。
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浮躁、功利綁架了教育,也綁架了教師。現代文明往往以功利原則為社會運行的杠桿。應當承認,功利原則確實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在“快餐文化”“利益至上”的現代社會,人們為某種外在的食物而忙碌,不再關心自己的內心生活,人的精神信仰有了動搖,職業的幸福感沒有了方向。社會賦予了教師前所未有的“重負”,感覺教育就是萬能的救世主。我一直在思考:教育應該是安靜的,教師,首先是“人”,再是“教師”。如何讓教師的內心變得溫暖、開放和陽光,使教育始終充滿活力和內在的感染力!
詩人紀伯倫的詩句所言: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我們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審視當下的一些教育現象,在湖南省婁底市第六小學(以下簡稱“我校”)這一畝三分地里,我愿回歸生活、回歸社會、回歸師生成長的現實訴求,還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給教師一個幸福的歸屬,“健康、快樂、幸福”作為最寶貴而樸實的本源,也正是“和潤”教育思想的初心。
三、回歸實踐
“不忘初心,方能始終”!李希貴校長相繼提出 “教師第一”“學生第一”的觀點,看似矛盾,但他突出了“人”的核心。“人”是最活躍、先進的生產力,把“人”刻入教育的靈魂、把“人”寫進教育的核心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切從“人”出發,在探究“基于人的發展需求和核心素養”的實踐之路上且行且思,漸行漸明。我校全體師生踐行“和潤”教育思想,秉承“求真、適應”的校訓,用“平和、本真、從容”的姿態,努力讓教師幸福有尊嚴,讓學生快樂有收獲,讓家長滿意有口碑,讓學校發展有特色。
1. 構建新常態下的教育生態觀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世界的模樣,在于你凝視它的目光!”“沒有航向的船,什么風都是逆風!”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其沉淀思想、改變“目光”,確立“航向”。
“新常態”是近幾年出現的高頻詞。教育的新常態不是強迫,而是引導;不是灌輸,而是浸潤;不是施壓,而是影響;不是改造,而是改變。新常態下的教育,在于積淀學生素養,把學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分數更重要。新常態下的教學當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化解當前存在的教育供需矛盾,要改善基礎教育供給結構,突破單一結構的課程供給、資源供給、考試評價供給,形成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新“供給側”結構,實現從“需求側拉動”到“供給側推動”的轉變。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師既是供給側,又是需求側,我們充分挖掘、利用和發揮好教師的潛力,構建豐盈多元的“人”的教學,培養有價值追求的“人”。通過探究,構建了以“供給側改革”理論遷移的新常態下教育生態觀:(出示生態圖)強大“供給側”(學校)支持、調動“需求側”(教師)需求、激發“供給側”(教師)活力、提高“供給側”(教師)質量、滿足“需求測”(學生)選擇。不論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都是良好的教育生態。
2. 完善適合學生的課程設置
課程是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我校從四方面入手,彰顯課程的魅力。
(1)夯實基礎性課程。如果把孩子的成長過程比作一棟樓,那么小學就是地基部分,堅實而粗糙,完全不需要去裝飾大理石或花崗巖,只需要把基礎打牢固了,迎接它的將是聳入云霄的高樓大廈。我校在開足開齊國家基礎型課程的基礎上,努力調整課堂結構、優化教學策略,拓展教學途徑,使得常規課堂優質化,優質課堂常態化。
(2)豐富拓展型課程。我想:著眼于學生的能力發展,豐富的課程資源就是等著學生去選擇,在選擇中實現學生創造力的提升,等著學生去發現,在發現中認識自己發展自己,構建符合學生需要的課程。“和趣”走課的孕育而生經歷了從設想到調研,從意向申報到教師培訓,從被質疑到被追捧的過程,全校2185名學生進行了81門課程的選擇,每一個過程都是一次成長、一次提高、一次完善,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可,我們更加信心滿滿! “攀登閱讀”項目的引進,使得線下閱讀和線上評價有機結合,讓閱讀變得更加有趣!
(3)踐行探究型課程。我一直認為,在小學校園一定要有郎朗的讀書聲、悅耳的歌唱聲,運動場上奔跑的身影和校園隨處可見的學生氣息。我校以“小學生‘1+X體育運動能力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研究為行動路徑,創新體育課程,實現 “體”的要求和“育”的功能的和諧統一,并輻射到音樂、美術學科,不斷豐盈多元的課程資源,彰顯課程活力。實踐告訴我們,課程的豐富多彩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充滿了生命活力,在廣泛參與、體驗、思維過程中,享受運動之美、音樂之律、美術之彩、學習之樂。
(4)開發德育課程。我校圍繞“打好身體的底子,埋下閱讀的種子,培育習慣的苗子,豐富生命的底色”的培養目標,努力讓孩子們擁有一個“新鮮、有趣、快樂”的童年。
“向陽第一課”是我校德育課程開發的試金石。為了幫助一年級新生盡早適應小學生活,我校組織研發了以學生養成教育為抓手,滲透學校文化、熟悉校園環境、安全自護、入學心理準備等的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隊課小講師”是少先隊課程,每年的六一、建隊日前夕,小講師們就會走上一、二年級教室的講臺,為小弟弟、小妹妹們上一堂精彩的隊課,是隊員自主自律的良好體現。
“參與的力量”家長課程是我校“和智講堂”的生力軍,孩子們在這里極大地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架起了家校共育的橋梁。
“保衛祖國”國防課程在每年的九月,作為國慶節禮物獻給祖國母親,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生黑了、瘦了,但收獲更多的是身體、精神和品質的錘煉。
“陽光驛站”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我校正在著手開發的課程,旨在針對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的形式表達出來,培育健康的心理土壤。
“向陽花”校報是我校流動的課程,是孩子們自己參與創編的報紙,在參與體驗中讓每一位學生向陽綻放、煥發蓬勃生機!
“文明之光”核心價值觀系列課程是我校項目認領的最新嘗試,由六個年級組根據本組情況認領關鍵詞,然后圍繞關鍵詞開發活動和課程。
3. 綻放百花齊放的課堂
有人曾說:教育的方式是謙卑的,它不是強制的,它是吸引人的方式。讓孩子們愛上課堂,愛上學習,是我夢寐以求的方向。我理解的課堂就應該是多姿多彩的,是百花齊放的!
(1)思維的課堂: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等在為中文版《思維教學:培養聰明的學習者》這本書作序時說:“知識對于任何一種思維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沒有知識,一個人無法思維;反之,沒有思維,知識又是空洞的,是沒有活力的。” 在下午的《小數的大小比較》教學課例中會讓我們看到:通過思維的對話讓你發現數學有用,數學好玩!
(2)合作的課堂:小組有效合作學習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加強合作與互助,真正使課堂變成學堂的過程。沒有規則的合作是散亂的合作,是無效的合作。我校圍繞“合作學習如何才有效”進行了小課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3)生命的課堂:課堂是要有生命感召力的。課例《老人與海鷗》這是人與自然地和諧畫面,是對生命的尊重的最好范例。課堂中教師、學生的情感、智慧、思維和精力的全心投入,讓孩子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敬的老人,這是對孩子們的心靈洗禮、對生命的致敬!
(4)快樂的課堂:寓教于樂,寓學于趣,尋找課堂的“快樂源泉”,讓學生在樂中學、趣中學。同時,把這種快樂的精神和態度傳遞給學生,滋養學生心靈的綠洲。課例《各式各樣的鞋》整堂課被老師帶到了奇妙的鞋子世界,教師身上各式各樣的裝飾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小游戲,學生自主探究鞋底的制作方法;微課演示拖鞋的制作經過,直觀、明了;在快樂中開啟了創意智慧之門。
(5)創新的課堂:創新是永恒的主題,需要勇氣,需要恒心,需要毅力。我校率先找尋行走在云端的教育智慧,充分利用本校教育信息化優質資源,與湖南省新化縣水車鎮紅光小學、湖南省雙峰縣杏子鎮中心小學結成了“1+2”網絡聯校,不斷探索網絡專遞課堂的教學策略,延伸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課堂的魔力就在于它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站在孩子的立場,回歸孩童的視角,把握孩子的需要,俯下身來融入學生心中,在課堂教學上我們“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4. 傾注愛與溫暖的成長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指出:人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五個層次。作為管理者,在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中需要從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出發,遵循從善的根本,用發展的眼光、平和的心態、賞識的態度,積極而溫暖地對待。
(1)有故事的校園: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有師生之間的、生生之間的、師師之間的、家校之間的……每一個故事里都有我們可發揚的、可借鑒的,我校鼓勵每個人都有一雙發現的眼睛,把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記錄下來,用一句話、一條短信、一張圖片的方式在學校微信群、qq群傳播開來,鼓勵彼此都用一顆溫暖的心面對這些故事,用贊賞、信任的眼光去審視,聚沙成塔,有故事的校園一定是幸福的家園。
(2)有精神的團隊:一個人就是一場戰斗,一行人就是一種氣象!精神即文化!在鼓勵教師成就一個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我的同時,通過團隊的相攜互助實現自我的價值。日積月累,成長和成就都會潤化成一種自覺發展和自主提升的習慣;經年累月,會鑄造著一個優秀團隊的品牌。
(3)有溫度的教育:每一個“六小人”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用敬畏的努力踐行著為人師者的愛與責任,用謙卑的姿態詮釋著師德弘揚正能量。教育是有溫度的,這種溫度讓人舒服、催人奮進。時刻把教師的發展放在心上!在教師職業規劃的“私人定制”中,激勵自覺成長;在成長“三問”中搭建平臺,成就教師成才(一問:你想成為一名怎樣的教師?二問:你希望學校提供你怎樣的幫助?三問:你理想中的校園是怎樣的?)這“三問”也伴隨著教師的成長,每一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一次比一次成熟、具體、負責任。時刻把教師的冷暖放在心上。彼此擁抱才能取暖,我相信,當教師變得溫暖有愛,把這份溫暖和愛傾注到學生身上,教育該有多美!
一群人、一輩子、一件事!就這樣一直幸福地走下去!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