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紅
【摘 要】分析高校積極心理學實踐應用優化的必要性,從營造積極心理學應用大環境、構建積極心理學實踐行為體系等方面提出高校積極心理學應用優化的路徑。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高校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C-0107-02
隨著社會發展及學習、就業壓力的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漸引起學界的關注。在高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解決大學生思想行為困境的有效途徑。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高校教育實踐的需要。為此,應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進積極心理學應用。所謂積極心理學,它是一種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強調利用心理學積極有效的實驗及測量來探究個體的美德與力量。積極心理學理論倡導個體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借此來排解心理困惑或社會困惑等,并激發個體形成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對心理教育對象應用積極心理學,可提升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效率。本文試從高校積極心理學實踐應用優化的必要性出發,提出高校積極心理學實踐應用優化的路徑,從而為心理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高校積極心理學應用優化的必要性
目前,為了適應激烈搶奪生源及學生求學需求,高校的教育現狀或多或少地加劇了社會快節奏下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與此相對應的,卻是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處在相對初始的階段。為此,在高校開展積極心理學應用具有必要性。
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數僅僅服務于少數學生,難以顧及整體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缺失。深究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定位上存在明顯偏差,教育行為總是在發生問題之后才介入學生精神世界,顯得有些滯后。在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質認知上,許多人又將其等同于德育,顯得武斷而沒有專業判斷思維。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不可少的教育模塊,必須有強大的高水平師資力量作為支撐??上У氖?,由于從業待遇及晉升的機會有限,所以大多數心理學方面人才并沒有選擇教育作為工作,使得心理學教師出現“專業性不強、學歷偏低、數量不足”的尷尬現象。再者,大多數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離自己雖然挺近,但是這種教育是針對“心理有病的人”,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而由于心理健康不如身體健康那么明顯和容易判斷,所以其隱蔽性往往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潛在困難。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大多數心理學專家都提倡用積極心理學介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輔助其走出教育迷局。積極心理學從研究內容上來看,主要有三個板塊。首先是積極情感體驗。該板塊側重引導學生從主觀上提升對幸福的理性理解,并對人在不同生活時期的情感變化特征等進行研究。其次是積極的人格。積極人格的研究,其核心點就是準確劃定積極人格的性質、類別,并通過科學、合理的界定,使得測量、編制量表等獲得強力支持。最后是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借助對不同單元的針對性研究,如家庭、學?;蛏鐣?,形成對健康人格教育的積極性思考與體系建立,從而積淀為有價值的積極情感。
因著不同學校的文化及建設差異,積極心理學的應用與實踐行為可能也會有所不同。但是,積極心理學的實踐應該有潛在的標準或規范予以引導。從價值體現上,心理健康教育應將心理治療、心理監測與預防作為教育目標,通過積極的思考與轉型為全體學生提升心理素質奠定堅實基礎。換言之,積極心理學的終極目標就是提升學生在社會認知、情感表達、意志鍛造及選擇行為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以使其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從方法手段上,教育者要提倡學生參與到心理健康學習思考中來,避免知識的一味灌輸,真正使學生在心理健康上形成良好的習慣,并能夠在情緒波動時實施一定力度的干預,及時調整思路策略,逐步具備預知能力與自愈能力,提升自身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為積極的心理教育氛圍營造提供優秀模板。
二、高校積極心理學應用優化的路徑
(一)營造積極心理學應用大環境
1.轉變觀念,營造積極心理學實踐應用思維環境。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利于心理教育的理性化、高效化。無論是高校領導,還是執行部門及授課教師,都必須將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核心點。堅持將積極心理學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專業成長的理論指導與引導。廣大教師及學生要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到專業教與學中去。通過心理教育對生活學習困難的及時解析,極大地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學生在社會群體中的知識競爭力。
2.完善制度,創建積極心理學實踐應用環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很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被作為硬性要求寫入制度。一些高校只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編入德育工作,對學生做心理引導與規范發展,相關的制度只是停留在對德育工作的規范與保護上。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發展多樣化的現實,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并針對性地制定積極心理教育制度。這是提升積極心理學實踐應用實效化的重要基礎。同時,要在制度中明確將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將經費投入、軟硬件完善等作為硬性指標納入教育工作考核體系,從而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3.以價值為目標,優化教育服務環境。高校教育之價值就在于服務社會,推動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獲得健康理念、疾病預防及治療等諸多方面的發展,積極心理學在其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發揮好自身價值,做好從科系、專業設置到教材論證選取等方面工作,優化教育服務環境,進而提升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并形成可持續化的教育機制。
(二)構建積極心理學實踐行為體系
1.圍繞“三個堅持”展開積極心理學實踐。積極心理學實踐過程中,要注重結合心理教育工作的內容及形式需求,這是積極心理學實踐優化的基礎保證。要保證將積極心理學融入日常心理教育工作中,并做到“三個堅持”,即堅持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化、堅持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堅持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化。常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須面對所有大學生,并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幫助其擁有積極的心態與健康的學習生活意識。
2.堅持“名師打造”,提高積極心理學實踐實效。積極心理學的實踐執行,必須有高水平的師資力量作為保證。高??蓮膬蓚€方面做好師資水平的整體提升,一方面,通過引進心理學專家作為客座教授定期進行“帶師指導”,幫助現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方法技巧;另一方面,在提升薪酬水平的前提下,實行“評價末位淘汰制”。這樣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崗位具備一定的職業吸引力,同時也促使在職教師主動提升業務素養,形成良性循環。
3.加強“理論研究”,指導積極心理學實踐。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將其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并無成熟的體系及經驗可循。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者及專家要積極展開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力爭在理論上逐步補缺,為積極心理學的實踐行為提供有效借鑒,也為心理學學科的專業性提升奠定基礎。
總之,積極心理學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目前我國心理學學科發展并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切實關注相關教育形勢,并能針對性提出積極心理學實踐的優化策略,為心理學理論的完善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提供幫助。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