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芬
【摘 要】分析中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以及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現狀,闡述中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途徑。
【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B-0139-02
自古至今,各個國家的語言都有其獨特性。因為每種語言的素材和構成文本的句子、句式等,甚至各個字或標點都散發著這個國家的文化氣息。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學習一門語言時,應掌握與此語言相關的文化背景。本文結合教學實例,分析中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以及跨文化交流意識培養的現狀,闡述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途徑,以期為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跨文化交流意識的培養提供參考。
一、中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隨著世界多元化的文化發展,社會對英語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凸顯。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文化和語言是密切相關的,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另外,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也強調:“中學英語教學應以英語學習策略、中學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為主體內容。”
但是,就目前來看,英語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無法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部分英語教師依然是圍繞著應試展開教學,很少關注到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雖然有滿腹的知識點與語法,能夠應對各種各樣的考試,但是卻無法用英語與人清楚地進行溝通和交流。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二者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學生的文化障礙才能消除,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才能提高。
二、中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現狀
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跨語言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無法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式將這些東西滲透到平常的教學中,或者說難以平衡傳播文化背景、教學進度與學生成績等一系列事物之間的關系。因此,大多數教師仍然遵循“滿堂灌”的教學模式。
就學生而言,不同成績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著不同的問題。比如,英語成績差的學生對學習英語的信心不足,抵觸心理嚴重,這使得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熱情不高。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往往只是對當前的教育有較好的適應能力,而對英語文化的學習興趣仍然不足。
三、中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途徑
中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應以國際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為宗旨,包括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以及考試引領等多種形式。
(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中學英語教材是跨文化意識培養的一個很好的工具。但是,由于教學進度與安排的關系,大多數教師會選擇語法知識點多的文本進行講解。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對更多的文化知識學習的機會。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顧及教材中安排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國家的文化底蘊。具體來說,就是把英語教學中的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出背后的文化差異。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從而能設計出有效的課堂活動,把中學英語教學標準中提到的跨文化意識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例如,在英語詞匯方面,中國最具權力、吉祥和神圣的象征就是龍,甚至可以說龍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但是,龍在西方的圣經當中卻被定義為罪惡的象征、兇物的象征。因此,“亞洲四小龍”在英美的報刊當中就被翻譯成“Four tigers of Asia”,這也是為什么不會被翻譯成“Four dragons of Asia”的原因。再如,豬一般被中國人用作形容笨的意思,但是西方人卻用“as stupid as a goose”這樣的詞語來形容笨。這些滲透了文化背景的詞匯教學,實際上既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意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熟記這些詞語,比單純地背字母記單詞要簡單很多。
在學習選修8 Unit1中關于英國和美國等國家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一些關于國家歷史、人口、地理、社會習俗、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并與我國的基本情況做對比,使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具體來說,在教學時,英語教師可以通過介紹英語國家發展歷史來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之間的差異,同時也可以自己選材,讓學生用英語介紹中國的一些文化,讓學生能更充分地理解英語和中文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可以設計一些特殊的、學生感興趣的環節,比如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課前根據角色的年齡、身份、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特點設計一些符合實際語言交際環境的對話。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的文化錯誤,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讓他們可以切身體會到英語的正確使用。
(二)利用課內外活動培養跨文化意識。課內外活動為我們培養跨文化意識提供了一個靈活多變的平臺。課外活動包括成立研討會、組織英文演講比賽、聽英語廣播或看英語節目等。開展這些課外活動,都可以在無形中創造學習英語的氛圍,把跨文化意識滲透到學生學英語的日常活動中。
1.成立研討會。例如,在“Body Language”文章教學的過程中,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親身表演各種文化下的肢體語言,加深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會有更深層次的體驗。課后組成相關主題的研討小組,讓每個小組負責某個國家的肢體語言。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諸如網絡、手機等等搜索相關素材,補充對比,對文化差異有更全面的了解。然后學生還可以通過PPT演示文稿,以小組匯報的形式或者小組表演的形式呈現每個小組的研討成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扮演不同的角色,這種帶有模擬性質的交際訓練實際上對于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
2.組織英文演講比賽。教材內容所涉及的話題有很多都需要學生具備跨文化意識,例如學到必修四Unit1 Women of Achievement時,可以用Womens Role in Society 為主題以課前演講的形式進行主題演講比賽,讓學生對古今中外對婦女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性的看待。學生通過不同的選材,領略到不同文化下婦女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對他們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也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3.聽英語廣播或看英語節目。英語學習如果僅僅局限于課堂學習那一定是狹隘的、收獲不大的。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課后多聽、多看地道的英文廣播或電視節目,如美國的VOA、CNN和英國的BBC等。這些節目原汁原味,學生可以從中了解到很多不同的觀點,體會到不同文化意識下人們的行事方式。例如,在學習必修四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 后,可讓學生在網絡上看英劇Mr.Bean 憨豆先生,或者更多的英國式幽默的小視頻,引導他們進一步去體會英式幽默。同時還可以提供一些中國的小品或相聲以及美國式幽默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引導他們對比和總結不同文化下對幽默的理解有何差異。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寓教于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通過使用多種媒體資源定期給學生播放教學視頻來巧妙地幫助學生學習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現在市場上流行的比較權威的英語素材有很多,教師要有自己的判斷,選擇最適合自己學生的素材以期達到最好的效果。在英文電影方面,雖然許多電影本身是一種西方國家文化的縮影,但市場上仍有許多所謂的喧嘩的大片,所以教師就應更有甄別力。
(三)借助考試引領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考試是培養跨文化意識的一個重要部分。針對現階段中學生對考試的重視程度很高,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學生易混淆的英文文化知識放入考題中,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考前對英語的文化知識有足夠的重視,也可以達到有意識地提高文化差異敏感性的目的。具體來說,教師和學生一致認為語法教學是最困難的部分。但我們若能把跨文化教育與語法教學結合起來,就可以增強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例如,“My knife and fork is made of silver.”就有一個易混淆的、體現在be動詞使用上的英語文化知識。教師可以以選擇題的形式對這個地方進行考察。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按照生活常識選are,但是正確形式卻是is。此時,教師介紹與此相關的文化差異就會有顯著的效果。具體原因就是西方人和中國人有不同的用餐禮儀,西方人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刀和叉是不可分的一個整體,所以be動詞應為單數is。這種通過考試把語言知識與跨文化教育結合的形式收效顯著。
總之,語言和文化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教師要始終謹記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進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不過,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教育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避免出現崇洋媚外等現象的出現。這就需要教師準確把握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度”,使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本國文化,以一個寬容、積極的心態對待外來文化,最終提高跨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榮秀秀.中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2]劉桂影.我國中學英語教學范式發展與變革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3]張姝轉.基于跨文化意識培養角度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