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朵+上官慶黨
[摘 要]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課堂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言堂變成了群言堂。多了動感、生氣與活力,有時還有孩子們的真知灼見,讓人欣喜不已。通過對新教材的使用,我們對新教材有比較深切的體會。我們認為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和客觀事實出發,“圖畫情景”的展現,使學生親自體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給學生充分提供動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研究數學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有了進步,學生思維活躍,敢于質疑,愿意與同學、老師交流,勇于發表不同見解,樂于表現自己。新教材的使用能夠體現師生交往互動,從而使數學課堂教學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新課改;設計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中,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設計好教學,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體驗數學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針對小學數學新教材的教學設計,結合教學實際,淺談自己的一些心得。
一、要提高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的主動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恰當的做法是在呈現教學內容時注意反映數學發展規律、以及學生的認識規律,體現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原則。還可通過設置具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較為全面的體驗和理解,從而經歷“數學化”的過程。當前存在兩種傾向:其一教師過分注重“情境化”、“形式化”;其二教師不加選擇地大量羅列簡單重復的題目讓學生做。在解題教學內容重點應放在幫助學生打好基礎上,同時重視對探究題、開放題、質疑型問題的研究使重在基礎訓練與重在發展性訓練合理搭配,有機整合建構合理的數學學習訓練系統。注意訓練要適量、適度。目前教師都已認識到創設情境的重要性,正確做法是依據學生心理特點確定學習層次,將知識錘煉,以有限知識構建問題系列,將教學內容設計以“問題”為紐帶,以知識形成、發展和學生思維過程為主線,師生合作互動,從而激發學生思維活動。
二、數學教學還要關注具體教學內容的特點
我從調查中發現這方面非常薄弱。教學中應通過展示數學發展史、重要思想方法產生背景和條件、數學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相互作用等,這樣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內容的背景和應用價值,體現人文精神。還要結合教學內容突出數學思維方法、尋求一般模式思想和追求簡潔與形式美的精神等作為它的靈魂,形成正確的教學觀。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常常是在外力的刺激和作用下逐漸發生的,在這當中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至關重要。除了學校組織外出學習,觀摩名師的課堂外,最重要的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校具體的情況、教師自身的特點開展校內培訓。因此,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共同研究,在認真總結前幾年課堂教學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前行。我們教師作為一個實踐者,要用研究的眼光來打量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清醒地認識到目前課堂面臨的問題,只有腳踏實地地研究分析,才能為課堂教學改革尋找到一條出路。
三、創設情境,構建情感,誘發興趣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推動著人們去探索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科的知識特點,采取恰當的方法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積極探索研究新知識。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上)《找規律》一課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從小兔樂園里看到了三行排列得整整齊齊的物體,有手帕和夾子、兔子和蘑菇、籬笆和木樁,那么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由于問題的提出有情節、有意境,切合學生的實際,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嘗到了探索奧妙的樂趣,從而激發了對數學知識的渴求,引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極大興趣。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我們都知道,對小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的習慣是很重要的。按照《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精神,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對新課程實驗班的學生,首先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在這里,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勇于表達自己的做法,樂于與人合作等內在的學習品質。老師還要明確學生這些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學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對學生過早地提出統一的、硬性的要求,而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讓學生學會討論,學會交流,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分享。這種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為學生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生收益無窮。
五、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教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努力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經驗的積累,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之前盡早感受,這種做法在課堂教學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學“數數”前,由于學生剛入學,互相之間還比較陌生,我就設計了“自我介紹”的活動,介紹內容必須包括“家中有幾口人”,這樣就把要學習的知識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學“高矮”時,前一天,我對學生說:“明天數學課上,同學們要告訴全班同學,是爸爸高些還是媽媽高些?”學生回家后將認真觀察比較,無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識滲透在生活實際中了。
總之,隨著新課程教學實驗的不斷深入,知識的“課前孕伏”應該有一個條紋的規劃。為此,教師要在學期之初對整冊教材進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識的孕伏點,規劃知識的孕伏周期,然后通過家庭、學校的有效溝通,通過一系列作業,讓學生經歷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感受”之后再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參考文獻:
[1]張小貴.現代數學教育技術與數學教育[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美]喬治·波利亞.數學的發現[M].劉景麟,曹之江,鄒清蓮,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